華山派的百字派係是:至(誌)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衝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裏複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養素守堅誌,虛靈慧業生,希賢遵秘法,慎修保純貞,敬謹規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運,積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書盛名,圓滿光華照,雲慶上升。
隨山派的百字派係:思道明仁德,全真性複常,景高和禮義,嗣信守忠良,裕謙賢旅泰,宗友茂惟祥,盛益希誠樸,玄元世永昌,金木萬古續,智慧保寧光,聖體通三界,廣大演自清,誌虛空教化,月盈妙中黃,用功悟仙號,丹書現榮陽,行滿乾坤秀,圓融衍相逢,蓮開龍虎詔,升崇利享。
南無派的百字派係是: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雲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靜,宏演德惟良,悟元旋光性體,一誌複圓融,衝壽通旅泰,了然衍注興,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新友聖書詔,煉就寶金丹,裕謙常禮義,慈行滿乾坤,龍虎廣修理,模照永遐齡,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賢。
崳山派的百字派係是:清靜無為道,至誠有姓名,金石功知巧,通此加地仙,玄衝宗義德,茂演教宏元,中和真法永,智慧保神全,恭敬成希盛,璞福世康寧,蓮開丹書鑒,廣大複圓融,旅泰萬古續,常義現榮陽,潔淵威錦量,行滿卯惟祥,未修空妙瑞,闡言守忠良,虞悟容之回,樸極獻崶馥。
龍門岔枝金山派百字派係是:玄至一無上,元妙理生,體性浮空坐,自然是全真,常懷清靜意,合目得金丹,道高扶社稷,留名萬古傳,宏揚開大化,正法度賢宗,溫良恭儉讓,寬仁慈善容,潛心存本位,密念守規中,勤修延壽命,內息潤黃庭,安義黍珠成,凝照慧光靈,衝舉雲霄外,永與太虛同。
早期道教沒有現在所的“派”。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黃老道等學術性派別,被張道陵吸收為道教內容,後人把他的稱為教前派。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也稱做師道。張角以《太平經》信仰創立了太平道。晉帶由帛和創立的“俗神禱”信仰稱為帛家道。以經篆傳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閣皂山靈寶道、陝西周至的樓觀道等。直到南宋、金、元時期出現的淨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與符篆派同時出現的金丹道(包括外丹與內丹派),皆不以“派”稱。把某某係統稱某某派,是元末末明初盛行的。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傳授係統,遂有了“派”的名稱和世代係統。
元成宗大德八年(14)授龍虎山三十八代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篆”,從此師道改稱“正一教”。同時北方的全真道很盛行,但全真道重在內丹清修,與正一符篆修持有明顯區別,遂成為在同一時期的道教信仰中的兩個修持派別。凡偏重符篆修持的,如茅山上清、閣皂山靈寶,龍虎山師道、西山明淨道,皆稱做“正一派”;凡偏重內丹清修的包括張紫陽一係的皆稱作“全真派”。
在這兩大派係之中又各有其分枝派,這些分枝派使以其成道祖師為開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詩體作出一百字或幾十字作為代係,如現存和使用的八十六個派名,就屬於這一類。用字代傳緒,使人可一目了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幾代傳人。除此之外,符篆派還有以“法篆”傳授的分派,如上清派、靈寶派、清微派、神霄派、東華派、心派、北帝派、淨明派等等。
現在國內常見到的道教所屬派係,屬於全真的有:邱長春龍門派、郝太古華山派、劉長生隨山派、譚長真南無派、王玉陽玉山派、龍門岔枝孫玄靜金山派,還有一些派的傳人。屬於正一的主要有茅山上清派和正一師派。
因為正一派曆史悠久,傳播廣泛,所以信眾弟子眾多,但因為正一弟子多數為火居道士,所以傳承上也很混雜所以自稱為正一派弟子也是有可能的目前關於社會上及網絡有人自稱為道家正一派弟子,鶴並不想為誰來證明,我不想參與這些也請一些人士不要向我詢問我隻是不是真正的正一派弟子需要有明確的師傳譜係才行,也就是要有\&l;三山滴血字輩\&g;的傳承才可以,如成為正一派法師須有龍虎山師府萬法宗壇傳度受籙方可,如是私下拜師及家傳的需知派譜及看他的道號法名及他的祖師,度師名諱等即可辨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