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分析
財經論壇
作者:張斌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資本市場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世界各國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從上世紀以來也一直以積極的態度促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盡管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國際會計準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自我完善,為推動全球範圍的會計準則趨同作出貢獻。
【關鍵詞】 會計準則 國際趨同 比較研究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一、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狀況分析
1、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曆程
(1)會計準則改革的探索階段(1978—1992年)。我國財政部於1979年開始著手製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製度,並1985年3月財政部發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製度》,這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涉外的會計製度,在參考我國以前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和引進了國際上通行的會計處理方法,如:明文規定采用借貸記賬法,根據權責發生製原則設立預提費用和待攤費用、收入和費用的配比,采用實際成本計價,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遵循一貫性原則等等一係列國際上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慣例。這是我國會計製度國際化的開端,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作了理論上和實務上的準備。
(2)會計準則體係逐步建立階段(1992—2000年)。1992年是我國會計準則改革頗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財政部先後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簡稱“兩則”)、13項行業會計製度和10項行業財務製度(簡稱“兩製”),結束了我國有著40多年曆史的財務會計製度。1993年7月1日,兩則兩製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確定了企業的財務主體地位,提高了財務核算的質量,初步建立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全麵展開,股份製悄然出現。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股份製企業試點辦法》,隨之財政部頒布與之配套的《股份製試點企業會計製度》,專門用於改組上市的企業。這個製度比之前的“兩則兩製”更進一步,它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一些做法,如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應收賬款等四項計提減值準備等。股份有限公司會計製度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為了規範當時極度混亂的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業務,我國大量借鑒國際慣例,製定了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
(3)會計準則大力發展階段(2001—2005年)。隨著經濟體係的多元化,從事多種經營的企業集團在數量上與日俱增,我國分行業、分業務的會計製度使得各企業會計之間的銜接上存在問題,不能滿足各個企業的要求,於是規範企業會計核算,統一會計製度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2000年12月財政部出台了《企業會計製度》;由於金融企業自身的特殊性,2001年1月又單獨製定了《金融企業會計製度》,並於2002年開始實施;為了規範小企業會計行為,2005年又頒布執行了《小企業會計製度》。這樣,會計體係從原來的13個行業會計製度轉變成現在的《企業會計製度》、《金融企業會計製度》、《小企業會計製度》三個製度,基本涵蓋了全國各類企業。至此,我國會計準則基本實現了國際趨同。
(4)會計準則體係完善階段(2006年至今)。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發布了由1個基本準則和38個具體準則構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係,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範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先後得到了香港會計師工會、歐盟證券委員會的認可,被認為與國際會計準則已不存在實質性差異,標誌著我國會計準則進一步實現了國際趨同。2010年4月,我國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路線圖》,表達了我國與IFRS趨同的態度,並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指引了方向。2014年也是會計準則改革年,對於健全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係,深度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製定,保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規範發展和深化經濟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今年財政部會計司對長期股權投資、職工薪酬、財務報表列報、合並財務報表、金融工具列報進行了修訂,對公允價值計量、合營安排、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等做出了新的規定。同時也表示將繼續全麵深入參與會計國際事務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製定,以提升中國會計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