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推進性減張縫合(Progressive tension sutures PTS)
有沒有一種減少張力的方法既經濟又使用,且操作簡單呢?Pollock等[11]於2000年報道了一種應用於腹壁整形術的全新縫合方法,即“推進性減張縫合”。
5.1 PTS概述:推進減張性縫合(PTS)是在皮瓣縫合過程中,把淺筋膜與深部筋膜縫合在一起的一種方法[11-13],區別於Bayoud和Feyyetya所說的“褥式縫合”[13]。他們所說的這種縫合方法是把皮瓣全層與深部筋膜縫合以消除死腔,有報道認為這種縫合方法並不能減少血清腫等並發症的發生[14-15]。而推進性減張縫合是在皮瓣向前推進過程中縫合,每一次縫合都在推進過程中實現張力分散,進一步講因為深部脂肪被切除或大部分切除皮瓣下空虛而推進減張性縫合把淺表筋膜係統與深層筋膜係統縫合,這些縫合把皮瓣放置於向前推進的位置,將張力分散到整個皮瓣並消除了死腔,且固定牢靠,故可防止因術後運動引起的皮瓣移位,切口張力過大等引起的各種並發症,並讓患者早期直立運動成為可能(為了說明方便,見示意圖1~2)。
5.2 傳統方法常見並發症
5.2.1血腫和血清腫:為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即血腫和血清腫,其發病率1%~38%[16-18],多因術中皮瓣下空虛及皮瓣移位及破壞了血液、淋巴循環所致[19],傳統的預防措施,包括常規使用引流管、加壓包紮等。
5.2.2皮瓣壞死:部分學者認為皮瓣壞死主要與術中過多破壞了血供有關,也有學者認為皮瓣壞死主要是由於廣泛的皮瓣下筋膜層循環的破壞。當深層血管網及皮瓣筋膜的微循環被破壞後皮瓣表麵的張力將進一步損害細胞的灌注[20]。
5.2.3創緣壞死及皮膚粗大瘢痕:主要原因是過大的創緣張力損傷遠端皮瓣周圍組織,使創緣血供受阻導致皮瓣壞死及愈合後寬而高出皮膚的瘢痕。
5.3 PTS的優點:PTS是一項簡單、方便的技術,減少了並發症的發生,讓患者無需忍受一些預防性措施,如:術後引流管、限製早期運動等。PTS將皮瓣與深筋膜固定在一起,這種固定在皮瓣推進過程中通過每次的分縫合打結來實現。這種方法將張力重新分配到廣泛區域,而傳統的縫合方法主要將張力集中在創緣皮下;另外,由於PTS技術將張力分散到了廣泛的深筋膜層,切口緣無張力,術後切口愈合佳,遠期瘢痕無明顯增生。
6 存在問題與展望
PTS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此技術受術者經驗製約,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技術細節並無統一標準,故此項技術應用的效果存在很大差異[21]。部分學者認為此項技術能明顯減少並發症的發生[5],而部分學者認為此技術與傳統的預防措施所產生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9]。對於此技術的應用會延長手術時間這個問題而言,如果PTS在手術中發揮的是其優勢作用則可減輕患者及醫生的精神壓力,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並將手術對患者的影響降至最低,縮短患者恢複期,在這些方麵,稍微延長手術時間是完全值得的。PTS作為推進性皮瓣的一種新的縫合技術,具有其科學性和先進性。基於對其原理的分析,我們認為PTS不但可單獨使用修複較小缺損,還可與皮瓣移植技術及皮膚擴張術聯合使用,解決常見並發症問題,並可作為一種“簡易擴張器”最大程度地加強皮瓣及擴張器的減張效果。相信隨著臨床實踐的進一步深入,此項技術將日趨成熟,其規範性及可操作性將進一步被認識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參考文獻]
[1]鮑衛漢.實用瘢痕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64-71.
[2]郭恩覃.現代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109-122.
[3]柏樹令,李吉.國人皮膚微血管三維構築及其規律性[J].微循環雜誌,1994,5(1):12-14.
[4]朱家愷.顯微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8-250.
[5]王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2-143, 100-101.
[6]魯開化,艾玉峰,郭樹忠著.新編皮膚軟組織擴張術[M].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21.
[7]Liang MD. Presturing a new technique for closing large defects:clinical and experiment studies[J].Plast Reconstr Surg,1988,81(5):69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