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新型金融工具對金融體係的影響(3 / 3)

4.降低了傳統貨幣政策效力。新型金融工具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一種潛在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新型金融工具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貨幣政策帶來了現實的影響。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使貨幣的含義、計量、範圍更加複雜,貨幣外延由開始的M1、M2被擴張到M3、M4,甚至更多。而且,由於新型金融工具與貨幣之間的差異不是特別明顯,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因此,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進一步使貨幣外延的界限更加模糊,導致貨幣計量更加複雜,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總量的把握越來越難,傳統貨幣政策也在逐漸失去原有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改變貨幣政策,將原來的控製貨幣轉變為控製流動性資產。但是,新型金融工具的給傳統貨幣政策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電子貨幣屬於哪一個層次,多功能信用卡該如何計量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5.改變了貨幣需求結構。傳統的貨幣需求理論是由凱恩斯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主要來自於三種動機,分別是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由此而形成相對應的三種需求結構,分別是交易性需求結構、預防性需求結構、投機性需求結構。其中,交易性需求和預防性需求主要是由人們的收入水平所決定的,而投機性需求則主要是由利率所決定的。新型金融工具改變了這種理論,因為新型金融工具中出現了很多新型信用工具和新型存款賬戶,比如可轉讓命令支付賬戶、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自動轉賬服務等,這些新型金融工具具有較強的貨幣性,能夠在較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的需求,進而降低了交易性需求。另外,新型金融工具在許多賬戶都設置了自動投資的部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的投機性需求。因此,新型金融工具改變了傳統的貨幣需求結構。

6.增加了金融係統風險。很多新型金融工具的創造是為了給投資者規避風險,能夠最低風險下獲得收益最大化,例如期貨交易、信用違約互換、期權交易等。當投資者選擇具有規避風險功能的金融工具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風險。但是,從整個金融係統來看,金融風險隻是被轉移,而並沒有消失,因此,新型金融工具雖然轉移了風險但是並沒有減少風險。不僅僅如此,一些新型金融工具還有可能增加金融係統的風險。比如,票據、期權交易、遠期利率協議、互換交易等四大表外業務的新型金融工具,一般不會再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出來,不具有可視性,風險大都潛伏在良好的表麵下,當風險爆發時,會將風險的危害進一步擴大,給金融機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嚴重的則會對整個金融係統帶來致命性地打擊。

四、結論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完善,新型金融工具的種類會變得越來越多,對整個金融係統的影響也將會更加複雜,有可能推動金融係統的進一步完善,當然也會給金融係統帶來一定的不適應。隻有對各種新型金融工具進行嚴格地監管、合理地使用,才能慢慢地與金融係統融合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劉京京.芻議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3(23).

[2]徐蕾,陳希.對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反思及展望[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6).

[3]孫君.次貸危機視角下的我國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3).

[4]劉丹.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經營的影響分析及應對策略淺析[J];金融經濟;201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