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濃得化不開的藏北草原情結與長年生活在牧區的用心學習領會,讓向陽花不僅對牧區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了解得很到位,而且對那曲地區不同風格的傳統舞蹈的每一個動作要領都熟記心間。詳盡入微的觀察、持久的表演經驗、不懈的學習、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自身的藝術修為,讓向陽花從舞蹈演員逐步成長為舞蹈編導。廣闊神奇的藏北草原給了她無限靈感,於是,當她將流淌在心靈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傾情釋放到舞台上時,便化為攝人心魄的舞姿。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向陽花創作的第一個舞蹈《春女》就一鳴驚人。她把藏北牧女在天氣寒冷時用寬大的藏袍袖口當口罩捂在嘴上的生活習慣經加工提純,用舞蹈的語言表現出來。這個以前在藏北牧區傳統舞蹈中沒有的“捂嘴”動作,現在已經成為表現藏北牧區女孩的招牌動作,成為藏北牧女的一個符號,在內地的舞台流行著。“當時演員們一出場,觀眾們就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因為他們從這個動作中就看出了這是表現藏北牧女生活情態的動作,甚至我奶奶,舅舅他們也能看懂,這說明這個動作設計是成功的。”向陽花露出得意的微笑。

源於生活,取自生活,向陽花用自己獨特敏銳的視角和對牧區傳統舞蹈元素的了然於心,創作出一部部獨具一格、可圈可點的西藏歌舞。《霍姆斯斯》舞蹈中的牧女高原紅;《熱薩瑪》中的“卓舞”;《心靈溝通》中的手機與電腦鍵盤,這些取自於生活中不起眼的元素在向陽花的精心編排下,今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2012年藏曆新年晚會上,我把拉薩老人互相之間說敬語時的肢體語言提煉出來,編成群舞《聖地禮韻》。台上的人在跳,台下的有些小朋友就學著舞蹈的動作在互相說敬語,看到這種效果,我十分開心,比獲獎還開心,“希望年輕一代能借此舞蹈了解藏族禮儀文化,並運用於日常生活,這是我最大的心願!”作為編舞,向陽花關注的不僅僅是繼承傳統民族歌舞,同時還有如何將這些珍貴的遺產發揚光大。

“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歌舞已經成為經典,如何在經典的基礎上發展,並且讓更多的人了解,在世界屋脊之上,有這樣可愛的民族和他們深厚且多彩的藝術,是我認為現在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西藏歌舞未來的發展,向陽花正在不斷探索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