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想做同一件事(3 / 3)

以大黃為例,經過研究,老師們發現唐古特大黃品質最好,尤以鬆潘所產為最。新荷花向阿壩州政府尋求支持,當時正處於汶川大地震後的恢複期,國家對當地農牧民有補貼。州政府認為,與其直接發錢,不如有個項目,讓農戶們直接持續創收。這樣,大黃的種植就列入了政府的推廣項目。但他們並未強製執行,而是先找到村裏的支書、村長,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請他們試種。4年後,這些大黃豐收,一畝地收到一噸幹藥材,公司按照市場價1公斤15元收購,一畝地就是一萬多元,支書、村長們拿到種青稞幾十年都沒賺到的錢。消息傳開,村民們紛紛要求種植,州科技局推廣到幾千畝,“這裏本來就地廣人稀,每家都有很多土地,老百姓種大黃的積極性起來了,有的除自家土地外,還去包地,包30畝、40畝來種。”基地副總呂強說,“這樣,政府給老百姓辦了實事,老百姓賺了錢,公司有了穩定純正的藥材原料,真正合作共贏。”

“我們和新荷花的這個項目,就是為了幫助牧區牧民增收,像我的前輩唐心耀教授,他一輩子研究瓦布貝母,2010年這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收進《中國藥典》,從此它就合法了,農民們可以種,藥廠可以收了。有個農民,種瓦布貝母一下子賣了40萬!像這樣的事,我們可以做更多。所以新荷花又在茂縣鬆坪溝建了新基地,讓周圍的羌族百姓種瓦布貝母。我們兩家繼續合作,還準備在紅原再建一個基地。我們這樣做,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改善川西北的農牧業經濟狀況,幫助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用民族醫藥為農牧民實實在在創收謀福利!其實,我們學校、新荷花公司和阿壩州政府在做同一件事!”

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團體

2012年底,劉圓調任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主要負責“特有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園”。談到今後的設想,她說,未來研究院醫藥團隊將在紅原基地建設總麵積約75畝的青藏高原藏羌道地藥材保護與繁育研究基地,建成100種高原特色藏羌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圃,以促進高原特色民族藥材資源的種質資源保護,推動人工種植栽培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保護野生資源,緩解生態環境的壓力。

“我們這邊,包括王永院長,李鍵、鍾金城、文勇立、周青平等幾位副院長和老師,李老師是藏族,鍾老師是哈尼族,文老師是藏族地區長大的漢族,周青平老師剛從青海大學調到研究院,他有豐富的青藏高原草地工作經驗,我們處得非常好。我們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我不懂他們的專業,他們不懂我的專業,但大家互相支持,互為依仗,互相為對方排疑解難,這讓我感到非常溫暖。我們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團體,一個整體,為的是共同把青藏高原研究院做好。對此我非常有信心,我也非常熱愛這個新事業,不怕高原的辛苦。我們跟新荷花合作,就是因為想做同一件事情,而且能優勢互補。我們有國家民委的平台,可以從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獲得支持;他們企業呢,能將我們的研究成果規模化、產業化,讓老百姓增收,讓病人康複。這種政府、企業、高校或者科研單位的互相合作,是很成功的。”

“現在我們學校與新荷花的合作,雖然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我認為在高原上種植藥材,特別是高原藥材,要強強聯手,真誠合作,平等合作。我們走過的彎路他們不走,他們走過的彎路我們繞過。隻有這樣,大家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隊,共同進步,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好。”劉圓對未來的事業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