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藏高原上的犛牛創新團隊(3 / 3)

近年來,畜牧業與青藏高原生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引起關注,載畜量過大,導致草原嚴重退化,以及植被蓋度下降、地表裸露麵積增大,進而引起水土流失,甚至沙塵暴。“我們怎樣把牲畜數量降下來?牧民崇尚精神生活,但這些年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追求也在提高,我們到草地看到牧民騎摩托、打手機,帳篷裏有電視,外麵還有小汽車,你讓他減畜,他能同意嗎?所以,去年我提出‘減畜增效’,就是把青藏高原上的犛牛數量減少,效益要增加,這個效益包括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麵效益。現在高原上犛牛數量太大,食草量太大,而草原產草量越來越低,如果我們從畜牧科學角度設計一套生產模式,既把犛牛數量減少,又能提高整個畜牧業的生產水平,那畜牧業的效益就提高了。對此,去年在王永校長大力支持下,已經向科技部申報了專門課題。”文老師講到這裏,開心起來。

“另外,我們也在探索,青藏高原上的畜牧生產係統已經不能養活那麼多人,能不能一部分人繼續放牧,另一部分分流到與畜牧業相關的產業,比如種草、畜產品加工等等?按照我的估算,青藏高原每年牧草缺口非常大,若爾蓋縣冬季缺草43 萬噸,縣裏現在擴大人工種草麵積,即使這樣,10年後最多解決5.5萬噸;整個青藏高原冬季(從11月或第二年1月到5月初),缺草1200到1300萬噸,如此大的缺口,說明高原種草前景廣闊。如果部分牧民能改行種草,既掌握了一門技術,又能賺錢,還能改善整個高原的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犛牛創新團隊

近10年來,我國成功舉辦4次國際犛牛會議,吸引近30個組織和國家的不同學科專家對犛牛科技發展的參與,犛牛技術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畜牧學科的重點,而具有明顯的國際性和多學科共同參與的特點。

同時,由於90%的犛牛生產經營者是藏族,犛牛技術的發展必將與藏族的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廣大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犛牛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今後犛牛技術的發展將依靠藏族牧民、經營者、科技人員的直接參與。

因此,2012年,以李鍵為首席,鍾金城、文勇立等10位科學家組建“犛牛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創新團隊”,共同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確實,以我們一路所見,有西南民大青藏高原研究院這個平台,有王永、李鍵等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加上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當地牧民的熱心配合,還有各企業的真誠合作,相信青藏高原的明天一定會更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