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先生是原西南民族學院畜牧係教授,世界犛牛研究開創者。他畢生從事犛牛資源調查與科研,在資源與雜交改良方麵,建樹頗多,特別是在雜交優勢利用方麵,和其他老師共同建立了用普通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犛牛的操作規程,提出“一代奶用,二代肉用”的終端雜交方式。此項技術被引上高山草原後,獲得10萬頭雜種後代,大大提高了乳、肉生產性能,受到犛牛產區的歡迎,蔡教授因此被川西北牧民親切稱為“蔡犛牛”。這位大教授一直不支持女兒與單位同事談戀愛,誰知鍾金城經常到導師家探討學術,竟和他女兒情投意合。蔡立教授知道後,卻並沒反對,大概因為鍾老師是他的得意門生吧。
鍾老師娶得導師千金,學術上更為精進。先後主持完成了12項省級課題,參加了13項國家及省級課題。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出版了《犛牛遺傳與育種》、《Yak Production in Central Asian Highlands》、《分子遺傳學與動物育種》、《動物遺傳學》等12部著作;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Virus Genes”、“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遺傳學報”、“生態學報”、“中國農業科學”、“畜牧獸醫學報”、“遺傳”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80餘篇。主要創新性成果有:①在國內外首次開展了犛牛染色體高分辨G帶的研究;②提出了犏牛雄性不育的多基因遺傳不平衡學說;③證明了西藏黃牛起源於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一支原牛變種;④從DNA、染色體和蛋白質等多個層次上分析了犛牛遺傳多樣性;⑤論證了家、野犛牛雜交產生雜種優勢的原因;⑥首次係統地研究了犛牛的100多個功能基因。
聊起他的犛牛研究,鍾老師十分謙遜,“在紅原、若爾蓋有推廣,但麵積不大。先說改良,犛牛本身的生長性能不高,跟其它牛雜交後產生的第一代主要是擠奶,一般犛牛年產700KG奶,雜交犏牛第一代能達到3000KG;但自然界的生殖隔離,讓雜種雄性不能繁殖,第二代不能擠奶,隻能肉用淘汰。這兩代不斷循環,推廣效果很好,老百姓很接受。在若爾蓋,我們主要做犛牛品種間雜交,沒有不育或生殖隔離,生長、繁殖速度都要快一些。我們跟老百姓交往中,還建議他們不同犛牛群間做種畜交換,不光是同村,還可以從鄰村、鄰縣交換種畜,就會產生雜交優勢,減輕衰退。另外,學校與地方合作,向牧民優惠提供種畜,比如龍日種畜場去年就向牧民提供700多頭種犛牛。如果老百姓自養的三四十頭、上百頭犛牛近親繁殖,產量隻會越來越低。
“再一個是犛牛遺傳資源的保護。我國共有12個優良品種。甘孜的九龍犛牛,是學校老一輩科學家發現的,在世界上個體最大,公牛800KG多,母牛也有400KG多,但數量不多,全世界犛牛約1400萬頭,九龍犛牛隻有5萬頭,當務之急就是保種,把這個稀有資源保護好,我們跟當地合作,製定了保種方法和措施。”鍾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國家能針對青藏高原,製定出專門的生態環境補償機製,把西藏、青海、四川等高原牧區統籌兼顧。
從關注犛牛生產到畜牧生態的漢族專家
文勇立,男,1959年4月生於四川省小金縣,“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現任西南民大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生態學”和“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生導師,兼任甘孜州、阿壩州政府決策谘詢委員會委員。
由於從小在藏族地區長大,文老師對青藏高原畜牧業情有獨鍾。1982年,他從西南民族大學“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回家鄉阿壩州開始他的“高原畜牧業生產”研究。“我的工作側重於犛牛的生產、生態、遺傳育種,與生產結合得更緊密些。早期主要從事犛牛生產性能宏觀研究,近20年來,力圖將應用基礎研究與犛牛生產、生態研究結合起來,走一條理論與實踐研究並進的道路。先後主持了“提高犛牛主要經濟性狀生產力的生物學基礎及分子機理研究”、“川西北草地退化放牧生態係統修複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等8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Animal Biotechnology”、“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生態學報”、“畜牧獸醫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九龍犛牛選育》《犛牛肉製品工藝學》《麥窪犛牛生態係統特征及發展研究》等著作8部;1995年,主持製定了《麥窪犛牛品種標準》地方標準;獲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30多年的辛勤耕耘,文老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①通過對麥窪犛牛、九龍犛牛泌乳性能的長期係統監測,首次建立了我國兩個著名犛牛品種生理及生態混合泌乳模型,為犛牛育種、泌乳生理和生產研究奠定了基礎;②通過對我國草地型犛牛和高山型犛牛產肉性能及肉品質的係統分析,首次建立了犛牛肉色差變化時間序列模型,為犛牛品種選育、肉品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③對犛牛繁殖生理的季節性節律分子機製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犛牛季節性生產優化調控理論,對於提高犛牛生產水平具有重要實踐意義;④通過對金川多肋犛牛、野犛牛和我國12個犛牛地方品種的母係係統發生學研究,提出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脈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地區是犛牛馴化起源地的學術觀點,為我國犛牛遺傳背景、遺傳結構演化和遺傳多樣性研究增添了新的線索,對於青藏高原牧區犛牛引種及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⑤在金川犛牛多肋骨性狀發生分子機製研究方麵,獲得重要突破,發現調控多肋性狀的同源異構基因甲基化水平顯著高於普通犛牛,為加快品種選育和推廣提供了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