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箐的父母待她的叔伯們本不薄,誰家有難都會幫襯一把。然而當輪到他們自家遭難,卻沒有一個人想要真心幫她。
“爹,娘,你們怨嗎?”
阿箐笑了,淚也流了。
接下來,就要乞討活著了。
阿箐的心性變了很多。她不曾過度興奮,也不曾因自尊受損而難堪。隻是抬頭對著施恩者微微一笑:“嗯,謝謝。”
流浪三年,她不曾找過一位叔伯,不曾乞求他們收留。一是因為沒用,二是因為不在乎。
當至親摯愛之人離開後,對於其他人便無什麼留戀了,更無恨,當他們不存在一般,與自己毫無幹係。因此,當師傅找到她時,她便決然跟他走了。
走了,不再回來了。
但是,當憐公主救下她時,她便覺得有了一位應愛之人了。在那麼冷的時候,有人給了你一點溫暖,就好像是一個夏天。於是,她便決定要護她一生,讓她如願一生,守護住一個夏天。
阿箐眼皮微顫,醒來了。房內很暖和,不知又燒了多少碳。
阿箐輕歎一聲,驚了床邊的侍女。見她醒來,連忙起身將她扶起,然後端起桌上的藥:“來,公主。”
見她作勢要喂自己,阿箐連忙結果她手中的藥:“我自己來。”
喝完了藥,阿箐朝屋子裏望了一圈。侍女極會看眼色,忙說:“憐公主被王後叫走了,奴婢名喚芝兒,原在憐公主手下當差,自今日起侍奉箐公主。”
“嗯。”阿箐簡單應了一聲。
她剛剛的確再找憐公主,想來是被她母妃叫去學習了。
憐公主的母妃便是王後。
憐公主因為從小身子弱,未學過什麼。如今身體好了,她母妃連請來了幾位夫子督她學習。
阿箐找她,僅是想問她為何知道自己在花園,又為何……會就自己。既然她不在,便漸沒了那個心思。
日後,身邊的芝兒告訴她,那日,憐公主身邊的茜兒經過花園時正看到彥公子在罰箐公主,便急忙回稟了憐公主。原因是憐公主自身體好後便一直想見見這位箐公主,奈何一直尋不到機會。這次茜兒見箐公主受罰,覺得憐公主應該會重視才回稟了她。
聽她細細講來,阿青覺得這位茜兒也應算到恩人的行列裏去。
別人對她不好,她也許會笑一笑,忍了過去;但若別人對她好一點兒,她便成千成萬地報答。
那日傍晚,憐公主又來了一次,見她身體已無大恙,鬆了一口氣。
她說:“我可不想自己好了,卻把病痛轉給別人,讓別人替我受難。”
阿箐笑,這公主還會關心別人呢。
“今日之事,多謝公主啦。”
那天他們說了很多,具體細節記不清了。但那日之後,憐公主常在課業之餘,來找阿箐或是阿箐去找憐公主。小屋裏常常的笑聲。
憐公主有很多書,她說是她在病中,無法出門兒的時候拿來磨時間的。偶爾,阿箐會借去一兩本,或是哪日憐公主想起本好書,拿來和阿箐分享。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但在那個時期,顯然是無用的。王後不僅請了教練公主刺繡的繡娘,還請了教學的夫子。
有時阿箐會被憐公主拉去一起學習。她說的很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隻是不知在她心中,學習到底是福還是難呢?
苦笑。
夫子教的無非是各家經典,詩詞歌賦。阿箐到底與憐公主不同,小時候在家中已經學過了這些,提不起什麼興趣。然而對於刺繡她還是很感興趣的。小時候,她常窩在母親懷裏,看著母親一針一線,神奇的弄出一朵花兒來。可她似乎沒有什麼天賦,繡出來的歪歪扭扭,幾次笑的父親肚子疼。但即使如此她還是很有興趣。
總之,除了與那些皇子公主們以及貴族子弟鬥鬥心眼兒,陪憐公主上幾堂課外,阿箐的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