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生產最重要的一環在哪兒
新聞實踐
作者:朱建華
在紙媒新聞生產的不同環節,如何依據不同的新聞價值判斷,對線索或選題做出取舍,是困擾采編人員的現實問題。記者認為重要,部門主任卻認為不重要;部門主任認為重要,總編輯卻認為不重要,這是新聞價值觀不統一的體現。如果把新聞當作一種產品,其生產過程無疑是一場接力賽。由於紙媒新聞生產環節多,變化快,從一線記者到總編輯,新聞生產最重要的一環在哪兒呢?下麵,是筆者結合工作實踐進行的總結與思考。
環節多
紙媒的一篇新聞報道,從一線記者提出線索到稿件簽付印刷,到底有多少個環節?粗略統計在15個左右。這還不包括美編、校對、印刷等環節。
這些環節具體為:1.記者報出線索;2.采訪部門做出預判;3.采訪部門初步提出報道方案;4.編輯部根據采訪部門意見做出研判;5.采訪部門結合編輯部意見製定報道方案;6.一線記者根據報道方案完成前期采訪;7.及時向編輯部反饋前期采訪落實情況;8.根據前期采訪掌握的情況,編輯部再次做出研判;9.記者根據采訪部門和編輯部意見寫出初稿;10.采訪部門對記者初稿進行初審;11.稿件發往版麵責任編輯;12.版麵責任編輯對稿件進行把關和修改;13.修改後的稿件簽發上版;14.總編輯對稿件進行終審;15.稿件見報後專家評報,對下一步是否要追蹤形成意見。
變化快
環節多,變數自然就多。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會對報道產生影響。有的環節對報道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梳理新聞生產的諸多環節,最關鍵的有記者、采訪部門、采編會和版麵責任編輯等四個環節。
1.記者應重視每條線索
記者是新聞生產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記者分屬報社不同的新聞生產部門,負責報道不同的領域。記者提出的報道線索,是進行新聞生產的前提,也是後麵諸多新聞生產環節延續的基礎。
提出選題,首先要有線索。線索不等於選題,選題是對線索進行了解後,對擴大新聞生產做出的判斷。記者每天麵對的線索很多,但能構成選題並做大做強的隻是少數。
不少重大報道最初源自一條並不起眼的線索。例如,武漢晨報2013年推出的獲評全國道德模範的割皮救父的“中國好兄弟”,最初的來源隻是新聞熱線部門接到的一條燒傷病人難以承擔高額醫療費的求助信息。
記者應該有廣泛的線索來源。記者隻有掌握線索,並對線索有足夠的了解,才有利於部門研判。有時候,對多家媒體同時掌握的線索,由於本媒體最初未引起重視,最後追悔莫及。
2.采訪部門能做出準確預判
如把新聞生產比作一棵大樹,記者是樹葉的話,那麼負責新聞采訪的部門就相當於大樹的枝幹。負責新聞采訪的部門,是新聞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及時向編輯部彙總記者提出的重要線索,又要根據編輯部意見指導記者進行新聞生產。如一個采訪部門有10名記者,每名記者每天提出一條報道線索,那麼一個采訪部門就有10條線索。這些線索,哪條最為重大,是采訪部門負責人每天都要麵對的問題。
記者報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沒有引起采訪部門重視,也常常讓人追悔莫及。采訪部門負責人能否對記者報的線索做出準確預判,是對其新聞業務能力的考驗。記者報的線索在形成采訪部門重要選題之前,采訪部門負責人應與記者充分溝通。對於情況不明朗的線索,采訪部門負責人要多鼓勵和要求記者詳細了解情況後再做反饋。對於有價值但又把握不準的線索,采訪部門負責人應該在采編會上及時提出,請總編輯給出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