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媒體時代法治新聞失範及規避路徑(3 / 3)

其次,媒體要發揮其功能作用,以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為基本工作規範,以承擔社會責任為主要目標,以客觀報道為主要報道方式,切實把握法治新聞報道的“度”,構建和諧、真實、客觀的輿論環境,避免因過度關注法治新聞報道的負麵內容而誤導受眾

後媒體時代,傳播速度快、覆蓋麵廣、互動性強等傳播特征使大眾傳播媒體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平台,也是受眾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其交互性傳播模式能對法治新聞信息進行整體解讀,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普及法治信息,增強“法治含量”。因此,媒體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揭露和抨擊法治新聞報道中的社會冷漠、道德淪喪等現象。但是,媒體不能因為過度關注法治新聞報道的負麵內容而忽略了弘揚主旋律的基本任務。此外,法治新聞報道還要警惕新聞泛娛樂化帶來的影響。法治新聞報道因批判性信息的匱乏,其含有的理性信息被誘發虛假需求的娛樂信息、消費信息擠壓,進而報道的過度娛樂化會不斷加重社會的不安情緒,使新聞報道流於表麵和形式,無法滿足受眾對深層次信息的需求。所以,媒體必須把握好法治新聞報道的“度”,堅持客觀報道、同步報道、公正評論和善意原則,本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不誇大、不捏造新聞事實,盡量縮小由媒體主導建構的虛擬環境和客觀環境之間的差距,還原事實真相,構建客觀真實的輿論環境,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功效。

第三,法治新聞工作者要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不斷加強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明確職業價值底線,突出法治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

法治新聞報道領域的特殊性,對從事法治新聞報道的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媒體從業者以各類媒體為工具向社會公眾傳播新聞信息,起到環境監測、社會協調和輿論監督等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聞工作者的認知意識和思想狀態直接影響到新聞宣傳工作的效果。法治新聞工作者除了必須具備新聞記者應有的一般職業素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後媒體環境下的法治新聞工作是“點”對“麵”的社會傳播。媒體人是否具備法治意識,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法治意識水準。事實也證明,新聞工作者由於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缺乏而導致的新聞報道失範現象層出不窮。因此,法治新聞工作者要樹立法治思維,積極傳播法治理念,以法律視角來剖析熱點新聞背後的社會問題,以培養公眾的法治意識。要了解國家及本省的立法司法動態,及時掌握當前法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尤其要熟悉新近或者即將頒布的法律法規,寫出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法治新聞報道,提高法治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和含金量。

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也是解決法治新聞報道失範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切實將新聞工作者的“權力”觀念轉變為“權利”觀念,明確職業價值底線,防止新聞工作者濫用職權。其次,要以受眾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恪守新聞職業精神,謹防商業主義對新聞業的侵蝕,杜絕有償新聞。第三,建立健全獎懲機製,對於因經濟利益而導致的法治新聞報道失範現象給予嚴厲懲罰。最後,法治新聞工作者要明了法治新聞報道的特殊性,對於法治新聞報道涉及到的當事人要具有保護意識,突出人文關懷,切實維護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

注釋:

①祁詠薇:《基於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淺議》[J],《軍事記者》,2010年第2期

②張宗敏:《論新聞媒體對司法進行監督的原則和重點》[J],《新聞與法製》,2007年第12期

③【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豔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④程江南:《媚俗:受眾本位意識在新聞報道中的偏差》[J],《采寫編》,2005年第4期

⑤陳力丹 王辰瑤:《“輿論綁架”與媒體逼視——論公共媒體對私人領域的僭越》[J],《新聞界》,2006年第2期

(作者單位:山東政法學院新聞傳播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