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記者的數據新聞素養(2 / 3)

在數據新聞的報道過程中,記者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反複的認真考量:數據的來源是否可靠,時效性如何,是出於何種目的、采用了怎樣的方法收集而來;數據中究竟包含了怎樣的主題和線索,應該選擇哪些數據來進行報道,所選樣本是否符合統計顯著性的要求;對於因果關係的理解是否正確,結論的合理性以及能否推而廣之等等。④

數據能力

1.獲取數據的能力。海量數據是數據新聞報道的基礎。從當前實踐來看,它主要包括從政府、企業、機構等公開的數據庫中獲取的二手數據,以及由媒體自行或是與專業數據公司合作調查或抓取產生的一手數據。央視的數據新聞報道除了使用公開的二手數據之外,更重要的是選擇與百度、騰訊微博、億讚普等數據提供商進行合作。在獲取數據方麵,要求記者對重要且權威的免費數據庫有所把握。在選擇數據源時,考慮其代表性和價值,通過數據源之間的相互印證,兼顧數據的廣度與深度。同時要重視與數據源建立良好的供給與需求合作。

2.分析、解讀數據的能力。獲取海量數據僅僅意味著數據新聞報道的開端。在過去信息匱乏的時代,記者的精力大部分用於搜尋和采集信息。而進入大數據時代,信息無限豐富,對於海量信息的加工、解讀則更為重要。對於數據新聞而言,洞察力尤為關鍵。正如馬克思·普朗克學院教授傑德·吉仁澤(Gerd Gigerenzer)所說:如果缺少洞察,那麼再好的數據處理工具也無助於新聞質量的提升。⑤數據新聞中,數據是工具、手段,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提煉主題,講清、講好新聞故事才是最終目標,也是記者的職責所在。記者在分析、解讀數據時,還應注意超越對事件表層現象的簡單描摹,而深入挖掘內在本質,或是解釋各種複雜現象背後的原因,或是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3.數據敘事的能力。大數據強調的是信息結構化,拋開故事中心,“去故事化”,這就和傳統報道中的故事化訴求有矛盾。⑥同時,用數據講故事也遠非在新聞敘事中加入數據點綴那樣簡單。數據可以作為背景資料,卻無法提供新聞作為“故事”的關鍵因素:趣味性。⑦電視新聞有著嚴格的時間限製和編排順序,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內凸顯新聞主題,用數據說清一個社會現象或熱點話題,而不是將新聞割裂成一條條鬆散的數據,並吸引受眾的注意,是目前電視記者在製作數據新聞時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這需要記者具有對數據和事實進行整合後“講故事”的能力。⑧

4.呈現數據的能力。數據新聞通常運用可視化技術,以信息圖表的形式發布。信息圖表包含了圖表、圖解、圖形、表格、地圖、動畫、視頻等多種視覺化工具。在呈現數據時,記者要掌握這些視覺化工具的適用範圍,且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夠根據所要展示的內容,選擇最合宜的信息圖表。目前,除了柱狀圖、折線圖、餅圖、氣泡圖之外,央視的數據新聞報道還運用了虛擬演播室技術,注重打造動態效果,增強主持人和圖表之間的互動,致力於為觀眾帶來更加生動豐富的視覺體驗,當然這也對記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數據新聞的核心是新聞報道,而不是單純的視覺藝術作品。數據的呈現方式要緊緊圍繞並服務於新聞事件的表達。電視畫麵都是一閃而過,如果過於複雜花哨,反而會使觀眾感到炫目、迷惑,從而影響對於新聞內容的理解。

5.整合新媒體,深度開發數據新聞內容的能力。目前央視數據新聞報道的傳播基本上還是限於電視屏幕,但BBC、《衛報》、《紐約時報》等歐美知名媒體都將開放性、互動性視為數據新聞的重要特征。受製於電視的傳統媒體屬性,僅憑借電視終端難以全麵實現開放性、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今後的數據新聞報道中進一步突破傳統電視新聞的思維模式,通過台網聯動,以及整合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對數據新聞內容做進一步的深度開發。選擇恰當的內容,合理運用互動性、交互式的設計,使公眾不僅可以從新聞報道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還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個性化的使用。將數據新聞報道進一步轉化為數據應用產品,能有效提升新聞價值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