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據新聞可視化的不足與改進(3 / 3)

其五,製圖過於炫技,目標定位不清。很多報紙在做新聞時,經常借助可視化工具,追求直觀、生動,但不少版麵僅僅追求新奇、美觀,並沒有充分展示數據之間的邏輯關係,有些製圖展示數據過多,缺乏取舍,且彼此關係不清,讓人難以理解。不讀則已,越讀越糊塗。也許,記者和編輯誤把新聞可視化當成數據化,本身就沒有想明白所要呈現的主題與目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哪有可能呢?這樣的作品多了,隻會敗壞數據可視化的名聲,令人對這種報道形態產生厭倦。

改 進

筆者以為,數據可視化報道要獲得可持續發展,乃至更上一層樓,需要從幾個方麵努力:

其一,做好後勤保障,加強技術投入。這包括:1.建立多類型的數據庫。比如,對各地的交通黑點、火災,對各級官員資料等都可在平時著手收集並隨時更新數據。再如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建設的“中國裁判文書網”,被視為司法公開的風向標。但遺憾的是目前公開的數量有限,且不涉重案,更無檢索功能。要把這些資料轉化為新聞,仍需要按照新聞生產的規律來再加工,按照不同主題,選取不同材料,爬梳整理,才能做到為我所用。2.數據分析團隊可以引入統計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調查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數據做更周密的分析。3.IT技術團隊建立多門類的數據模型,製作精美圖表等。南都最近組建了以主持人為主導、由17人組成的數據新聞工作室,涵蓋文字記者和音視頻製作、美術設計、凱迪網、南都網等方麵的人才。

其二,強化專業性,少些低級錯誤。決定推出相關產品之前,需注意在數據統計上應有可行性,確保數據的權威性,而且數據指標能夠準確地解釋選題。如缺乏權威機構的現成數據而需要自行統計時,最好組成一個臨時資料整理團隊,全麵細致查證資料,交叉核實,堵塞漏洞。有些數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要勇於放棄相關選題,不勉強做數據可視化,堅持寧缺毋濫。

其三,未雨綢繆,增強預判性。新聞報道最講究的是快,但數據化牽涉多種材料、多種數據,還需要美術編輯、技術人員的參與,生產周期較長,出品往往嚴重滯後。這就需要依據新聞經驗梳理出一些高頻事件,對焦點新聞有預判,相信近期或不遠的將來還會遇上,在平時即做未雨綢繆的準備。當然,無論何事,都有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如果準備周期過長,未免浪費精力;周期過短,則可能來不及收集整理足夠的資料。那麼,怎樣準備較為合適?根據筆者的經驗,最好為一周至半年內可能發生的新聞做好準備。如前述的新疆暴恐事件,如某些門類的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等。

其四,秉持以新聞為核心的思維。當前,讀者對可視化的數據非常關注,這催生了大量此類作品。但有些媒體在追求可視化形式時,操之過急,幾乎忘記了自己是在做新聞,徒具美麗形式,內容空洞無味,成了炫技的產物。南都一直強調避免數據簡單堆砌,為形式而形式,數據可視化新聞的第一核心概念仍是“新聞”,而非“可視化”,關鍵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起來,做出合乎邏輯的分析,能發現人所不知的結論,幫助讀者發現新趨勢。新聞的“新”,依舊是數據可視化新聞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數據可視化報道同樣也考驗一家媒體的話題生產能力、熱詞製造能力、輿論形成能力。

跟網絡媒體相比,紙媒在數據可視化道路上起步晚了些,會有很多不足,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還是值得大力嚐試的。從數據角度挖掘新聞,現在應該說不是做多了,而是做得不夠。在人類的精神產品不斷被數字化的當下,在各領域數據走向開放的大潮中,不能充分挖掘利用其中蘊含的寶藏,新聞報道的增值服務就會大為欠缺,就無法在快速閱讀的年代,讓新聞多一些智慧含量,多一些附加值。

(作者為南方都市報要聞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