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據新聞可視化的不足與改進(2 / 3)

其二,議題設置不佳,挖掘缺乏縱深。比如,由媒體人轉為媒體研究者的錢鋼先生曾指出,詞語有生命,通過政治詞語的出生、發育、萎縮、消亡和不同政治詞語構成的色譜變化,政治家的施政軌跡被勾勒出來,不容易一眼看出的政治趨勢會顯露出來。他發表多篇“語象”報告,其中,2013年年底發表的年度“語象”報告,指出中共黨內的8大“開明話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政治文明”、“黨內民主”、“民主政治”,在2013年的傳播頻度都跌到曆史最低點。

包括南都在內的不少媒體,也試圖對不同時期的官方報告作出解讀,但常聚焦於“中國”、“人民”、“政協”等詞以期觀察某種政治趨勢。從效果來看,並不好。因為這些相對空泛的詞語時代色彩較淡,並非衡量時局變化的敏感溫度計。讀者會感覺記者隻是為統計而統計。所以,報道主題與詞語的挑選,仍有賴於新聞人更加到位的判斷和提煉。

再如,不少媒體僅止於“官方如何報告,我就如何報道”,缺乏問題意識,沒能進一步做數據挖掘與數據比較。比如,隨著財政透明度普遍提高,對於政府的三公消費,如果停留在可視化呈現這些數據,讀者可能並不滿足。從這些數據中發現問題才能讓讀者有所收獲。如一個鎮街的接待費預算有5000萬元,官方通報的這個孤立的數字價值並不大,但如果采編人員將其與往年數據、與其他鎮街數據做出對比,這組數據的意義就呈現出來了。如果其中有貓膩,我們還可做進一步追問。這樣的數據可視化報道,才不是綿軟無力的展示,才可望在議題上獲得突破。可見,選題如果缺乏熱度,僅做形式上的追求,對讀者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其三,錯過新聞熱點,傳播效果平平。一般來說,與文字稿、攝影圖片相比,數據可視化產品的生產過程要複雜不少,生產周期也相應變長。在互聯網時代,社會熱點的轉換異常迅捷,各領風騷兩三天,所以,許多精心準備的新聞產品生不逢時,容易為人忽略。但不少媒體沒能認識到數據可視化報道的“周期性”問題,隻管耕耘,不問收獲,最終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彰。比如,在領導人出訪後一兩個星期才推出相關報道,在一起大火災過後半個月才做出相關產品,這些煞費心血的作品往往自生自滅,無法獲得廣泛傳播。

這裏,筆者要舉出一個正麵典型。今年5月22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公園北街早市發生嚴重暴力恐怖案件,共造成39名無辜群眾遇難,94人受傷。微信公號“一圖觀政”在新疆烏魯木齊暴恐案發生後的五六個小時後,即推出了《數據說:中國恐怖襲擊到底多嚴重?》,對暴恐案的發生地、組織形式、襲擊形式、襲擊目標、傷亡人數等,進行周詳的統計與分析,網上傳播極廣,影響力不小。該公號是如何做到快捷的呢?據該公號負責人透露,他們已對近些年的恐怖案件做了三四個月的整理與分析,甚至翻譯了若幹外文資料,掌握了豐富的數據。這次恐怖襲擊案發生後,他們就以此作為新聞由頭,推出了籌劃已久的數據專題。原來如此!

其四,專業積累不足,技術數據錯誤。新聞的數據化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在缺乏靠譜的官方數據時,一些媒體自行做統計,卻缺乏嚴謹性與專業性,導致數據錯誤,結論失真。例如,廣州一家媒體曾做了一期盤點:哪些職位會成為廣東省委常委?文中有一個結論:廣州、深圳之外,其他城市的市委書記一般不會成為省委常委,但珠海市委書記李嘉則在2012年打破了這個慣例。其實,早在2000年,黃龍雲任職珠海市委書記時也是省委常委。在數據統計過程中,也需要良好的專業素養,否則百密一疏,犯下低水平錯誤,就很難取信於讀者。本來數據統計是為了增強可靠程度的,但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全麵毀掉貌似不可移易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