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伊甸園的激情色彩(2)(1 / 3)

幾個世紀以來,島嶼逐漸喪失了其重要地位。1507-1898年間,莫桑比克島曾為葡萄牙殖民政府首都。1898年大陸地區的管轄權歸莫桑比克所有,馬克斯(後來的馬普托)成為因旅遊業的開發,經濟略有回複。在此期間,葡萄牙人修複了一些宗教、行政和軍事紀念建築物,如政府大廈等。1975年莫桑比克島取得獨立,一批葡萄牙及其後裔離開了此地,他們遺棄的房屋被接管。內戰爆發後情勢更加惡化,80-90年代晚期的經濟蕭條影響了莫桑比克的經濟。同時莫桑比克島也因為內戰接納了大批逃亡人員,導致了人口膨脹與貧困的加劇,逃亡人員在大陸地區重建家園。莫桑比克島經常受到強風暴的影響,1994年的龍卷風具有毀滅性的後果。

如今,莫桑比克島上的石頭之城正在腐蝕損壞,一些建築遭到破壞,中世紀的地板和屋頂已塌陷。多數房子已不再能住人,大多數人住在稻草之城,石頭之城已不再使用,在當地也不被所知。因石頭之城曾被占領者占據了很長時間,它被人們忽略大概也有潛意識的原因吧。

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歐洲和非洲文化的結合體。教堂的設計、房屋結構、街道、廣場、防禦工事等無一不顯示了葡萄牙風格。兩城之間風格迥異,這種不同從一開始就存在,並在整個殖民時期延續著。稻草之城地勢較低,因它建在建石頭之城時挖取泥土等建築材料的那片空地上。當地的文化與土地息息相關,日常生活總在露天進行。當地人民的音樂和舞蹈富於熱情,節奏很強,使音樂極具活力。

莫桑比克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怡人的氣候、豐富的魚類和海產品,以及美麗的海灘。基礎設施的更新與居民生活的改善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應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完成這項任務。

莫桑比克島真是一座鮮為人知的寶島,莫桑比克島海事博物館有一個永久性的中國明代瓷器展。展覽由莫桑比克政府控股的帕特裏莫尼奧國際公司主辦,被列入莫桑比克島古代文物研究計劃項目。展品包括代表中國瓷器業鼎盛時期文化藝術水平的明代碗碟,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莫桑比克政府表示,中國瓷器展覽將給莫桑比克島海事博物館增添光彩,並吸引更多的遊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91年將莫桑比克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裏是曆史上東西方物物交換的重鎮,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經過,此處多有海難發生,造成古代不同時期的船隻在此失事,同時也將運輸珍寶的商船埋沒。海灘上到處都有被海水衝刷上來的瓷器殘片,足以說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裝載大量瓷器的沉船。

第二節觸摸非洲風情

同許多非洲國家相似,莫桑比克人都是熱情而友善的,他們在與朋友交往時,會很誠心誠意地邀請邀請客人到家中做客,而且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款待,住在莫桑比克人家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莫桑比克北方以玉米、木薯為主食,南方多吃大米。就莫桑比克全國農村來講,木薯是最普遍的日常食品。肉食類最普遍的是牛肉、羊肉和雞肉,豬肉很少。一是當地人沒有吃豬肉的習慣,二是有一定數量的伊斯蘭教徒。海魚、海蝦、大對蝦是人們喜愛的食物,人們不習慣吃河裏的魚蝦。莫桑比克的蔬菜種類齊全,但人們沒有吃太多蔬菜的習慣,而且吃法也很單一。尋常吃得較多的是西紅柿、生菜沙拉、豆角、青椒。在農村,人們習慣用手抓飯,城裏人則用刀叉、盤子。莫桑比克人吃飯需就水或其他軟飲料,常見的有橘子汁、木瓜汁、礦泉水、啤酒或腰果汁。逢年過節,人們也飲白酒。進口的紅、白葡萄酒、威士忌、馬丁尼也為人們所喜愛。

1.腰果王國的禮節

莫桑比克是一個擁有眾多部族,居民信奉不同的宗教的國家,99%的居民是班圖人的後裔,風俗禮儀帶有明顯的班圖語係非洲土著黑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