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幹線分別通南非、津巴布韋、馬拉維、斯威士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1.腰果創造的經濟小高潮
莫桑比克與其他礦產豐富的國家不同,政府已經把農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克服食物短缺的重點。在農業方麵,早在1986年就逐步放鬆了國家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價格的控製,於1988年4月和1990年2月兩次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鼓勵出口作物的生產和小農經濟的發展,發揮個體農民和私人農場的作用,同時還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從1995年以來,播種麵積擴大了20%,被毀壞的灌溉設施也得到了整修。
獨立前,莫桑比克主要生產茶、棉花、蔗糖等出口經濟作物,大商業農場、大種植園等(約有3000家),大都控製在葡萄牙人手中,本地農民則普遍以刀耕火種的傳統方式生產玉米、高粱、木薯等糧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獨立後,隨著萄葡牙人的大量外流,許多農場和種植園被荒棄,生產停頓,農業產值大幅度下降。
經過近10年的調整改革,莫桑比克農業形勢有明顯改善。桑比克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稻米、高粱和木薯等,玉米為非洲人主食,全國各地都生產。稻米主要產於奎利馬尼附近、讚比西河三角洲以及伊尼揚巴內與馬普托之間的沼澤地。由於受幹旱、內戰以及農業耕作技術落後等因素的影響,莫桑比克長期處於缺糧狀態。自1993年以來糧食實現了多年豐收。1996年,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大豐收,達138萬噸,比上年增長23%,國家多年來不僅首次實現了糧食自給,而且在莫桑比克曆史上也首次實現了糧食的出口(當年出口2.6萬噸玉米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安哥拉)。
莫桑比克經濟作物1996年增長35.7%。主要農業經濟作物為腰果、蔗糖、茶、椰幹和劍麻等。莫桑比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腰果仁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1995年出口創彙900萬美元,但是現在腰果的產量不穩,經常處於非洲第二的位置。腰果是莫桑比克的拳頭產品,1996年產量為6.65萬噸,比上年幾乎翻了一番,為近8年來最好收成。1996年,主要商品作物的產量為:大豆14萬噸,木薯473萬噸,花生12萬噸,蔗糖2.9萬噸,棉花5萬噸,柑橘0.8萬噸,椰幹2.2萬噸。椰幹主要產於讚比西亞省和楠普拉省的沿海地區,大部分出口到國外作油料,非洲人則以椰幹為糧食。棉花的產區主要在莫桑比克北部,有非洲人小棉農50萬戶以上,1995年棉花出口創彙1900萬美元。
莫桑比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腰果之鄉”。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國家,沒有著名的名勝古跡,但有著獨特的非洲風情。
和大多數炎熱、幹燥的非洲國家不同,莫桑比克氣候溫和,境內既無大澇,也無大旱,充沛的陽光和穩定的氣溫最適合腰果樹的生長。腰果給莫桑比克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為“腰果之鄉”。全國共種有腰果樹約3000萬棵,再加上野生的話,數量就更多。算下來,平均每個國民就擁有6棵,“腰果之鄉”的確名不虛傳。在這個國家,腰果的圖案隨處可見,有關腰果的歌曲、詩歌和小說更是膾炙人口。
非洲植物資源豐富,大多數國家的林木都是土生土長,但莫桑比克的腰果林卻是例外。16世紀,幾個葡萄牙人從巴西帶來幾顆腰果種子,試種在莫桑比克沿海,結果大獲成功。人們紛紛引種,當地數量眾多的猴子也在遷移中將種子到處傳播,加上這種樹不嬌貴,無需照管就能順利成長,在不長的時間裏便覆蓋了莫桑比克全國。美洲大陸曾從非洲引進了許多熱帶經濟作物,腰果樹在莫桑比克的“無心插柳”,可以看作是南美對非洲的“回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