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印度洋上冉冉升起的明星(1)(3 / 3)

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領導開展遊擊戰爭,經過10年英勇戰鬥,武裝力量由200人發展到2萬人,解放了北部3省以及中部兩省的部分地區。1974年葡萄牙政變,葡萄牙新政府同莫桑比克解放陣線談判,9月簽署了《盧薩卡協議》。根據協議,1974年9月20日成立了以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為主體的過渡政府,1975年6月25日正式成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薩莫拉·莫伊塞斯·馬謝爾任總統。

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陣線召開第3次代表大會,宣布在莫桑比克建設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將主要經濟命脈及土地收歸國有,發展公社村與合作社。1983年4月,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第4次代表大會確定今後3大任務為:保衛祖國,戰勝不發達和建設社會主義。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3.與東方龍的百年淵源

莫桑比克最早被華人稱為“莫三鼻給”,此名從斯瓦希裏語的發音而來。據海外的一些資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達東非莫桑比克的海岸索法拉地區,這有可能是曆史上最早的華人涉足於此。另據生活在莫桑比克的老僑民口述,莫桑比克的華僑曆史已有220餘年,但真正具有文字實效的記錄則要從19世紀最後的1/4時間提及,或者說約在1875年之後,第一批華人移民蹣跚地踏上這塊非洲人的土地,開始他們異常辛酸的創業之路。

大約130年前,華人開始移居莫桑比克。史籍記載有兩種原因:一是政治關係。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清王朝末期,各地的反清鬥爭使得國家進入一個風雨搖擺的動蕩時期,一些政治人物因參與反清活動而為政府所不容。二是經濟關係。廣東、福建等沿海諸省很早以前就有闖蕩南洋的曆史,那時人們多因經濟的窘迫和謀生的艱辛而背井離鄉,依靠海外親戚或同鄉的關係外出淘金。此外,也有人提出第三種解釋:最早到達莫桑比克的華僑是被澳門政府充軍的人。莫桑比克與澳門同為葡萄牙人殖民地。那時被葡人統治下的澳門華人居民,一旦觸犯當地法律,就被葡殖民政府充軍到莫桑比克。他們在做工期間,披荊斬棘,挖河築路,條件十分惡劣。等到工期結束,葡政府采取就地放之的方式,所有被充軍的華人,全憑其個人的能力自生自滅,在遠離故土的馬普托市就地生根。

第一批闖蕩莫桑比克的華人是來自廣東省四邑縣的木匠,他們於1875年之後定居在馬普托和貝拉港。

1886年至1894年修築馬普托至Komatipoort(南非)鐵路、1892年至1898年修築貝拉至Umtali(津巴布韋)鐵路時,大批勞力廉價的華工從中國沿海地區被招募而來,工程完工後,便有一些人留在莫桑比克。

至19世紀末,當莫桑比克的首府從莫桑比克島遷移至馬普托市後,葡屬東非殖民政府便大興土木、擴建街道,以前簡陋的矮房悉數拆除,開始興建高層的水泥洋樓,於是需要大量的技工,特別是木工。中國人的建築技術在當時已是有口皆碑,在工錢與吃苦方麵也非他人能及,葡萄牙人便於澳門大量招雇華工,然後運抵馬普托進行屋宇建設。所以,在後來馬普托市華僑當中,木匠者居多,正是這個原因。另外,還有一些中國人在葡人“馬尼卡─索法拉”公司的糖廠和礦井做工,華人華僑的數量因之而日漸增多。

1940年,馬普托市已有華僑500多人,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這時的馬普托已顯露出一個港口城市的規模,處在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從最初的華工來此披荊斬棘、開荒墾地到此時的華僑建造樓房、繁榮市場,可以說華人華僑是馬普托早期的開荒牛,為馬市最初的市政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提及莫桑比克的曆史,除葡萄牙人外,華人則是近代影響莫桑比克較大的另一大外來人種。

當時的華僑已走過創業初期的艱辛曆程,依靠勤勞吃苦,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在馬普托市占有一定的經濟與社會地位。華僑從事的行業,無外有三:一為木匠(手工業)。華人木匠製作的木製品手工之細膩、成品之精良代表馬市同行人士的最高水平,因此,華人製造的各種木器也頗受市場的青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