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印度洋上冉冉升起的明星(1)(1 / 3)

莫桑比克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斯威士蘭,西界津巴布韋、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桑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總麵積801600平方千米。莫桑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千米。海岸線長2630千米。高原、山地約占全國麵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麵積33萬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河流眾多,讚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

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森林約占領土的1/4。

第一節奮起吧!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班圖人10世紀左右遷到這裏。

15世紀中葉,莫桑比克成為姆韋尼·馬塔帕王國的一部分。從公元9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進行貿易。公元11世紀,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們都未能在內陸建立統治。

殖民主義者的入侵,讓莫桑比克經曆了漫長的殖民地時期,但是不屈的莫桑比克人奮起反抗,終獲獨立。莫桑比克與中國的曆史淵源深厚,中國明代它就是鄭和下西洋曾造訪的國家,幾百年後兩國依然保持著友好往來。

1.悲壯的殖民史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科伊桑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簡稱“桑人”,分為布須曼人意即叢林人和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係荷蘭殖民者初抵南部非洲時對本地土著的蔑稱,後漸改為當地居民自稱的“科伊桑”,意為“人”或“真正的人”,亦為赤道人種的一個古老支係,發源於西南非卡拉哈裏沙漠北部與讚比西河之間地帶。

其體貌特征與一般非洲人明顯有別,他們膚色較淺,呈黃褐色,麵部扁平多皺,顴骨突出,眼睛細小,多內眥褶,帶有蒙古人種的很多特征。

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僅145-150厘米。

科伊桑人有本民族的語言,約有30萬人,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貝達馬拉人和布須曼人。科伊桑人過去分布在非洲廣闊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圖人擴散時,他們退居到南方。後來,受到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和奴役,人數急劇下降,幸存者被迫退居荒涼的卡拉哈裏沙漠地區。

科伊桑人以狩獵和采集為生。他們獵取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動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植物的根、莖、葉。他們有高超的狩獵本領,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動物發出的任何信息。氏族是科伊桑人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男人們以氏族為單位進行狩獵。婦女們主要從事采集,這是他們最主要的食品來源。科伊桑人居住在用樹枝、樹葉、草、泥等搭成的小屋裏,也有露天的營地。各氏族的土地有一定的劃分。

在搬遷時,婦女們負責搭建新屋,火種由氏族首領保存。

科伊桑人具有突出的藝術才能,他們的石雕、赭石繪畫、雕蛋藝術都十分有名。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他們的狩獵活動和社會生活,有的與他們所信奉的自然神有關。

10世紀左右,非洲大地上的另一支古老民族班圖人遷到這裏。15世紀中葉,莫桑比克成為姆韋尼·馬塔帕王國的一部分。

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又名莫諾莫塔帕王國,是津巴布韋曆史上著名王國之一,以石頭建築和黃金貿易聞名於世。姆韋尼·馬塔帕係紹納語,原為該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後來成為其國名。葡萄牙人誤譯為莫諾莫塔帕。這個王國是紹納人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所建。

從公元9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進行貿易。公元11世紀,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們都未能在內陸建立統治。

15世紀末,葡萄牙為打開西歐通往東印度的航路,來到莫桑比克。

1489年科維良偵察了索法拉沿海據點。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到達莫桑比克沿岸。1505年葡萄牙人用武力驅逐了在索法拉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兩年後占領莫桑比克島。16世紀20年代,葡萄牙人控製了莫桑比克沿海的幾個主要港口。此後,葡萄牙人相繼占領莫桑比克一些內陸地區和讚比西河流域的塞納與太特。1569、1571和1574年葡萄牙人3次入侵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均告失敗。1629年,葡乘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內訌之機取得了對莫桑比克內陸地區的支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