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位處非洲東南部,是非洲最小的國家之一,也是E.F.舒馬赫“小即是美”的具體體現,濃縮了整個非洲大陸的精華。這裏是大自然的天堂,也是人類起始的發源地之一,藏著無數大自然的奇思妙想。馬拉維全國分為北部區、中部區和南部區3個大區,首都為利隆圭。
主要城市有布蘭太爾、利隆圭、姆祖祖和鬆巴。全國絕大多數人為班圖語係人。主要部族12個,分別是契瓦族、隆韋族、堯族、恩貢尼族、圖姆布卡族、尼揚加族、塞納族、通加族、恩貢德族、拉姆比亞族、賽恩加族和尼亞奇薩族(Nyakyusa)。82.7%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13%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1.9%的人口信奉其他宗教。
馬拉維人在非洲是出了名的友好和熱心腸,這也就是馬拉維別稱“熱情的非洲之心”的由來。馬是個農業國,煙草、蔗糖和茶葉是主要的出口農作物。其1/5的國土是馬拉維湖。該湖享有“繁星湖”的美稱,也是非洲第三大湖,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魚類資源。
第一節用雙腳丈量馬拉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馬拉維都是過於神秘與隱晦的,仿佛它隻是世界上那個最貧窮的國家。其實不然,如果沒有近距離去接觸這個國家,你是無法了解馬拉維這個國家的美好。這裏有你親近大自然、親近野生動物的絕佳的機會。
馬拉維的山山水水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非洲第三大湖——馬拉維湖就仿佛天使落在人間的一滴眼淚,美輪美奐,看過一眼就會畢生難忘。
馬拉維還有那數不盡的綠色景致,以及那藏在綠色中的所有珍稀生命。
這些都是值得珍藏的寶貴記憶。
1.沙漠之都-利隆圭
1964年獨立的馬拉維最初的10年,是把首都設在南部的小城鬆巴。
1974年,遷都的新聞終於傳出,可候選城市卻讓大家大跌眼鏡:不是事先許多人看好的、既有鐵路之便可通往鄰國莫桑比克港口貝拉、又擁有號稱“全國經濟晴雨表”的最大煙草集散市場的第一大城市布蘭太爾,而是隻有5萬人口的西部小城利隆圭。
利隆圭當時是中央省的首府,是“二戰”後英國殖民者匆匆建立的煙草收購集市基礎上發展成的小城鎮,當時隻有27年曆史,是3個省、27個縣首府中最年輕的一個。不但城市規模小,功能單一,而且遠離鐵路和馬拉維湖水運航道,交通並不便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馬拉維政府對這個小鎮情有獨鍾呢?
原來馬拉維是一個內陸“國”,自然資源貧乏,境內2/3的土地不宜耕種,1964年7月6日獨立之後,第二年就決定將利隆圭作為國家未來的首都,但因國家經濟力量不足,無法承擔遷都的巨額費用,隻好暫時擱置起來。直到獨立後的第5年,才實施遷都規劃。將利隆圭定為首都,這與利隆圭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係。利隆圭是溝通馬拉維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將它作為全國政治和工商業中心,有利於促進國家政治建設和經濟發展,尤其是可以改變殖民統治時期所造成的南部和北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
另外,利隆圭坐落在利隆圭平原中心地帶,利隆圭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煙草、玉米和花生等,是馬拉維最大而且最富饒的農業區。利隆圭所在地早期是一片荒原,1947年建成不足5000人的小城鎮,但很久以來一直是馬拉維北部的糧食集散地和交通中心。於是自1969年起,政府就開始在這個小城大興土木。總統班達任設計師,在規劃城市功能區時,班達力排眾議,沒有削平那片熱帶原生態草原,而是采取“撒星星”的辦法,把一個個功能區散布在草原之間,讓這座定都時不過5萬人口的城市,擁有1940平方千米的建成區麵積,形成了獨特的首都風情。1975年政府正式將首都從鬆巴遷至利隆圭,實行邊遷都邊建設的方針。在利隆圭政府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經過多年的建設,使之以一種嶄新麵貌矗立在灌木叢生的大草原上,成為馬拉維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也是糧食、煙草產地和商業中心。利隆圭新城的建成,不僅溝通了馬拉維南北方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馬拉維的國際交往活動。利隆圭不僅是馬拉維東西公路和南北公路的交彙點,而且可以沿鐵路向西100千米抵達讚比亞邊界,從而溝通了從印度洋岸的莫桑比克延伸過來的鐵路大動脈。另外,利隆圭建有耗資8000萬美元的國際機場,從而大大便利了與南部非洲國家的聯係。當年設計的利隆圭城市規劃分為4個部分改造原來的利隆圭,建設政府各機關的辦公樓和商業區,在靠近卡南戈丘陵上建設工業區和商業區以及開辟另外一個工業區。這種規則不但得到實施,而且得到了充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