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銘刻在高原上的記憶(3)(2 / 3)

英國傳教士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隨後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

1883年英國向馬拉維派遣領事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英國勢力範圍。同年英國殖民者C.羅得斯所創立的英國南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英國人大量搶購土地,占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麵積的1/7。1890年英葡達成邊界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英宣布尼亞薩蘭為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為專員兼總領事。1904年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馬拉維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

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恤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願抗議,於1915年1月23日組織群眾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奇倫布韋陣亡。

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鬥爭。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當局不顧群眾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7月班達被選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1959年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幹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9月,該黨改名為“馬拉維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1960年4月班達出獄後,被選為馬拉維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為終身主席。

獨立後的,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鬥爭迫使英國殖民當局讓步。1961年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1次大選,馬拉維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英國殖民地政府的部長。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馬拉維獨立後,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第二節藏著奇跡的土地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地區。主要是由中南非高原東南部的大部分以及著名的東非大裂穀的南部(由馬拉維湖和希雷河穀地)組成。馬拉維自然條件優渥,無論是高原上的紅、棕壤,還是低地的黑壤都適宜於作物發育生長,是富饒的狩獵采集場所。馬拉維湖濱和希雷河穀地不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肥美,還沒有萃萃蠅的滋擾,適宜於農耕和放牧。傳統的農作物有木薯、稻子、草米粟、高粱、指米、玉米等。境內的馬拉維湖、馬隆貝湖和奇烏塔湖、奇爾瓦湖都為捕魚者提供了大量的魚類資源。多變的地形和氣候使馬拉維的生態係統和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小小的馬拉維竟有53個自然區。

1.神秘的地球印記-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縱貫馬拉維境內的南北,氣勢恢宏、景色壯觀。許多人在沒有見到東非大裂穀之前,認為那裏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淵,其實,當你來到裂穀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乘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裂穀寬約幾十至200千米,深達1000-2000米,穀壁如刀削斧劈一般。總之,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戀了多少人。

東非大裂穀南起讚比西河的下遊穀地,向北延伸到馬拉維湖北部,並在此分為東西兩條。東麵的一條是主裂穀,穿越坦桑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尼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和亞西灣,全長5000多千米。西麵的一條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直延伸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全長1700多千米。由於這條大裂穀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非洲至阿拉伯裂穀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