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移入馬拉維的菲裏人或馬拉維人而不是當地的土著建立了國家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馬拉維人的起源談起。關於馬拉維人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馬拉維人是從剛果河流域基薩利湖的盧巴王國遷來的。另一種說法認為,馬拉維人起源於馬拉維湖西南部的炎熱低地,這個地區到現在仍被稱為“馬拉維”。這兩種流行的說法顯然是互相矛盾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R.A.漢密爾頓親自到非洲實地考察,收集了一些口頭傳說證明:馬拉維人按傳統的職能分工為兩個主要的母係氏族:一個是菲裏,它擁有傳統酋長的職位,有政治權力;另一個是班達,他們可能是原來部族的後裔(或許就是馬拉維最早的居民卡富拉人的後裔),具有降雨的宗教權力。根據這一傳說,我們就能解開上述兩種說法之間的矛盾,得出較為合理的解釋,即菲裏人的到來就是主要入侵者的到來,是盧巴王國的班圖人的到來,他們對當地居民建立了統治。為什麼菲裏人甫到就能成為當地居民的統治者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前麵我們已經講到,是外來移民給當地人帶來了冶鐵技術並把鐵工具使用於生產,當地人那時仍在石器時代徘徊。根據馬拉維人傳說,這些菲裏人身材高大健壯,耳垂都穿了孔,他們既養牛、又農耕,還以獵象著稱;既使用鐵鋤、鐵箭頭,還使用精製的寬刃矛。這種沉重的工具在當今馬拉維人的麵具舞蹈中仍可看到。他們住在村莊裏分散的茅屋中。這就與形體矮胖、住在地穴、隻知狩獵捕撈采集、使用細石器的卡富拉人形成了先進與落後的明顯對比。鐵工具用於農業和狩獵,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農業的發展使以農為生的菲裏人逐漸積累起財富;獵象業的發展使對外象牙貿易大發展。其實,早在公元900年,讚比西河以北的非洲人社會就已經和沿海商人在沿讚比西河各商業據點進行象牙和其他商品的貿易。布裏安·費幹教授對讚比亞卡裏巴湖附近的因格貝·伊萊德的考古發掘就證明了這一點。一般而言,菲裏人輸出象牙、毛皮等,進口串珠、布匹等。這些進口的物品在馬拉維鐵器時代考古發掘中已普遍得到證明。貿易的發展使財富更加集中於菲裏人之手。
這就形成了經濟上的分化,土著族群相對貧困化。加之菲裏人是征服者,具有各方麵的優勢,因此,很快上升為社會的統治集團,而當地人和一些貧困化的移民集團逐漸淪為被統治階層。於是,菲裏人迅速建立起一個分封製的馬拉維國家。
“卡龍加”(Karonga)一詞是由動詞“庫龍加”(kulonga,意為“集合在一起”)演變而來,詞意是“王子”、“大酋長”或“國王”。這個詞最初是一些部族酋長的世襲稱號,後來酋長自己也以此為名。馬濟濟·卡龍加征服馬拉維土著,到達曼肯巴後,按親屬關係進行分封。他派遣自己的“弟弟”(可能是指比他小的母係男親屬)到各地開疆拓土,進行統治。向北有翁迪、西姆瓦納、盧克瓦、姆坎達和姆瓦西·卡鬆古。
向南主要是卡夫威蒂和倫杜。翁迪被分封到卡普謝河上遊地區,並得到了西姆瓦納的支持。西姆瓦納清洗了當地土著卡富拉人,然後進一步向東,進入恩森加族所在區域。盧克瓦得到今馬拉維的卡鬆古地區。
姆坎達的封地在翁迪的北麵,位於詹姆遜堡以北,大概就是今馬拉維中央省地區。卡夫威蒂得到的封地是馬拉維湖以南、希雷河西岸的地區,中心在萬庫馬德齊河畔的馬拉維。加斯帕爾·博卡諾1616年的旅行日記證實了這一點。倫杜的封地在希雷河以東、馬拉維湖以南很遠的地方,大概是現在奇克瓦瓦以南的地方,中心是位於姆萬紮河下遊的姆比韋至米膝戈。上述所有封臣都隸屬於國王卡龍加。馬拉維王國建立了,其疆域南到讚比西河附近(尚未到讚比西河),東到希雷河兩岸,北到盧安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