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一詞也指山和皇家廟宇。當今馬拉維境內至少有4座山稱做“馬拉維”,它們從北向南分別是卡西圖山、恩克胡得茲山、米迪馬山和恩桑傑山。在契奇瓦語中,菲裏就是山的意思。在口述史料中,菲裏常常就意味著“山之民”;從語源學來看,其詞義是指在山頂露宿或在山頂修建居留地等。在這些山上,還建有廟宇。其中恩欣加和庫魯布維肯定是菲裏人的,因為恩欣加是菲裏人的第二位大酋長建立的,庫魯布維神廟是由把勢力擴展到讚比西河北岸的菲裏人酋長卡夫威蒂創建的。因此,無論是從聚居地、首都,還是從群山和皇家廟宇等地理誌材料來看,馬拉維都與菲裏人有密切關係。
從民族史角度來看,馬拉維人與菲裏人有關。利文斯頓在探險過程中對馬拉維人有所觀察。根據他的記載,馬拉維人分兩部分,一部分在希雷河西岸和瓦姆庫魯馬得茲河南岸之間的三角地帶;另一部分在代紮山和湖濱之間地帶。根據對奇克瓦瓦地區1919-1928年洗禮檔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占注冊登記總人數40%以上的菲裏人主要來自這個區的西北部。這恰好是利文斯頓所說的馬拉維人所在的區域,因此,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
30多年後,哈裏·約翰斯頓考查了這一地區。他寫道,馬拉維這個民族的名稱已從希雷河穀地和湖濱地區消失了。有些學者據此對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提出了質疑。其實,在熱帶非洲,部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馬拉維人的消失與馬拉維人可能就是菲裏人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菲裏馬拉維人的消失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菲裏人土地經常被日益崛起的其他族人所侵占。菲裏人或被日漸強大的外族入侵者所同化,或沿山穀向高原地區遷移,這主要是由恩戈尼人向北擴張引起大規模的部落兼並戰爭所致。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菲裏人傳統氏族結構趨於解體。菲裏人奉行圖騰崇拜,當氏族解體時,部分支族因地製宜奉行新的圖騰,從而變成新的族體;部分支族轉而崇拜其他氏族的圖騰,加入別的部族。這樣,最早由葡萄牙人加米托以及後來的拉瑟爾達看到的菲裏馬拉維人就消失了。
馬拉維人與火關係密切,前麵已從地理誌和民族史角度證明菲裏人可能就是馬拉維人,那麼,菲裏人與火的關係怎樣呢?火在菲裏人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以及政治統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活在低地地區的菲裏人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在旱季,人們多從事狩獵。
為了獵獲更多的動物,獵人常常放火燒林。在雨季,人們主要從事農業。
在旱季即將結束時,人們要燒荒以便耕種。火與人的成長、死亡也有關係。進入青春期的人和死人的茅草屋及其所用之物都要燒掉;同時還要舉行化裝神鬼戲儀式,之後要放火燒掉麵具。因為火具有把人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神奇功能。沒有火,人就不能長大成人,人死後亡靈也得不到超度升天。在菲裏人神話中,隻有酋長才能守護火並使火永不熄滅。酋長隻有在火廟中才具有神聖力量,才會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服從。他從火廟中分發的蘆葦草墊是生育力的象征,女孩子在青春期儀式結束時得不到它就不能生育。酋長去世,火也就熄滅了。
聖火一滅,全國便處於無政府狀態,人們就會隨意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隻有當新酋長即位回到火廟後,火才重新點燃,國家就會恢複正常狀態,人們也就能安居樂業。火還是已死酋長的靈魂具有降雨能力的象征。
旱季結束時,人們在草地叢林放火,產生的濃煙與已死酋長的靈魂一起升天。煙雲因靈魂的存在可以轉化為雨雲。人間如果需要雨,就要由酋長率領黎民百姓向已死酋長的靈魂祈求。例如,在布恩達山上的菲裏人神廟,當地酋長每年9月都要上山放火“求雨”,所以,馬拉維還被看成是這種靈魂的代名詞。J.M.紹菲勒斯教授在馬拉維做實地考察時所做的調查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指著恩桑傑附近的馬拉維山問正站在路旁的3個當地人,“為什麼這座山被叫做馬拉維?”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難道不是因為靈魂嗎?”由此可知,這些有菲裏人神廟的地區被稱做“馬拉維”,不僅因為菲裏人有所有權,還因為它們是神聖的菲裏靈魂至馬拉維的所在地。菲裏人與火關係密切,火在菲裏人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