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寨布局處理靈活巧妙,造型奇異,別具匠心,巧奪天工,無論是軸線安排、大門位置、樓梯設計還是外型處理,均不受理論約束,因而成為我國南方民間奇異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成為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集山、水、古建築景觀於一體的“江上明珠”,聞名遐爾,蜚聲中外。
(三)雲陽張飛廟
張飛廟,又名張恒侯廟,位於盤石鎮龍安村,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離重慶市區350千米。三峽工程啟動後,張飛廟從原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麓溯江而上32千米,搬遷至今址。張飛廟係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宋、元、明、清曆代修葺擴建,已有1700多年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禦筆親題:“雄赳赳嚇碎老曹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讚張飛雄風。相傳勇毅剛直的張飛急於為義兄關羽報仇,在閬中被部將所害,其部將在投奔東吳途經雲陽時得知吳蜀講和,便將張飛頭顱拋於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托夢後,到江中打撈起張飛頭顱,葬於飛鳳山麓,並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傳得神乎其神。張飛廟將其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建築藝術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曆來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風景線上的重要景觀,參觀、拜謁者絡繹不絕。
張飛廟臨江而立,依山取勢,殿宇群氣象巍峨,匠心獨運,氣勢宏偉壯麗。廟前臨江石壁上書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字體筆力渾厚,雄勁秀逸,旁邊還鐫刻有“正氣浩然”“義氣千秋”字樣。廟內由結義樓、望雲軒、杜鵑亭、助風閣、得月亭、戲台、大殿、偏殿、障川閣、聽濤亭和廊廡等組成,布局嚴謹,層疊錯落,獨具一格,古色古香。在總體布局上,張飛廟采取了宅院民居的處理手法,山門、結義樓、戲台、大殿依山就勢圍成一個主體院落,與望雲軒、偏殿、助風閣形成的兩個次要院落構成“品”字形布局,把多進院落揉為一體,層次分明,富於變化,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流水潺潺,素有“巴渝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的大門頗為迥異,不是開在正前方,而是開在側麵牆上,並且是斜錯著開的,可謂“歪門邪道”,據說,張飛永遠心向蜀漢,所以廟門也要對著成都的方向。門前為清代書畫家彭聚星所書的一副對聯,上聯為:卅裏風,舟船助順,直與造化爭權,況淑氣東來,定能煥刁鬥文章,落花隨水留檣燕;下聯為:萬人敵,召虎侔蹤,自是忠忱扶漢,從惠陵西眺,得無念故宮禾黍,望帝有心托杜鵑;橫批是:山水有靈。這是渝東地區最長的一副楹聯,共68字,概括了張飛的生平以及張飛廟的傳說。步入廟門,映入眼簾的是嵯峨高聳的結義樓,樓名取意於當年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傳說。樓上有桃園結義雕像供人瞻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樓宇飛簷正對江心,憑欄遠眺,長江邊上的雲陽城,如舒展的畫卷。
張飛廟正殿琉璃作瓦,紅漆染柱,高闊軒昂,巍峨肅穆,給人以神聖之感。正中懸掛著一幅巨大的“力扶漢鼎”匾額,其下是威猛的張飛塑像,兩側是戰馬護衛,不由讓人想起張飛當年高大威猛、聲若巨雷、氣勢如奔馬、勇猛善戰、粗中有細的形象。兩側分別置放著張飛“長阪退敵”“怒打督郵”“義釋嚴顏”“閬中遇害”四座雕像。此外,廟內望雲軒幽靜雅致,杜鵑亭氣宇軒昂,助風閣挺拔峻偉,得月亭卓立精巧。東西兩側的古木修篁、石徑蒼苔間,清泉叮咚,飛瀑輕揚,幽深靜謐,使廟堂建築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古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