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洞洞外亦是風景如畫,景點眾多。洞外下牢溪旁,陸遊泉水清澈如鏡,涓涓不息,水珠剔透,嗅之清新,掬之涼爽,飲之甘甜,有“神水”之稱。半壁石亭依山而建,古樸凝重,陸遊曾在此汲水煎茶,並題詩於石壁上,流傳至今。三遊洞山頂,仿古建築楚塞樓在鬱鬱蔥蔥的群峰之間,顯得氣勢非凡,格外壯觀。登樓四望,重巒疊翠,風韻多嬌,西覽山重水複的峽江畫廊,東眺舉世聞名的葛洲壩,正如白居易在《三遊洞序》中所雲:“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麵臨大江處,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便是著名的張飛擂鼓台。據傳,三國時期猛將張飛曾在此台擂鼓督練兵士。猛將張飛的塑像背依幽深峽穀,下臨滾滾長江,環眼圓睜,虎須戟張,巨臂揮錘,左足蹬石,怒目凜然,威猛而有生氣,再現了這位古代名將的勃勃英姿。與此台相鄰的是由宋代歐陽修作記的至喜亭,今為仿宋建築,造型獨特,底層三亭“品”字形排列,飛簷紅柱,黃琉璃瓦屋麵,青石雕花欄杆,重簷翼舒,聳構巍峨。登樓憑欄,西看西陵巴山蜀水一覽無餘,東望葛洲壩雄姿盡收眼底,極目遠眺,天水相接,大江東去,頓使人心曠神怡。宋代詩人範成大在《峽州至喜亭》中吟詠了這一景色:“斷崖臥水口,連罔抱城樓。下有吳蜀客,檣竿立滄州。雨後漲江急,黃濁如潮溝,時見出峽船,鐃鼓噪中流。適從稠灘來,白狗連黃牛。渦噴大如尾,九死爭船頭。人鮮尚脫免,虎牙不須憂。”
4.嫘祖廟
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聳立於西陵山巔,海拔108米,始建於晉朝,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宋朝時期,列為“峽州八景”之一。嫘祖又名雷祖、累祖,民間蠶農稱之“蠶母娘娘”,為中國最早的第一夫人,是“中華民族之母”。據說“嫘”是一個象形字,為後人所造,左邊的“女”字旁表示女性,右上的“田”表示的是黃帝,“絲”表示的是嫘祖娘娘,因古代男尊女卑,故“田”在上,“絲”在下。1940年,該廟毀於日軍侵華戰火。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1993年重建於西陵山。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嫘祖生辰,嫘祖廟舉行先蠶節,盛況空前。
相傳,黃帝與蚩尤爭鬥之時,在南下西陵後與當地的村女嫘祖結為伉儷。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陽,高陽有聖惠焉。”嫘祖美麗聰慧,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紡織,並教之於民,她輔佐黃帝,協和百族,統一中原,首倡婚嫁,母儀天下,福祉萬民,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業。唐代著名韜略家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嫘祖廟的主體建築嫘祖殿占地925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217.27平方米,殿高26.53米,明兩層,暗四層,多層重簷,黃瓦紅牆,角刺雲天。正中是“人文初祖”橫額,兩側有一副楹聯:“軒轅宏恩比宇宙,嫘祖浩績貫乾坤”,肯定了嫘祖與黃帝齊名的始祖地位。進入嫘祖殿堂,一副長聯躍入眼簾:“桑綠四野衣被萬民偉哉斯功煌煌嫘祖華夏聖母;絲連九州跡耀千載榮兮茲土燦燦元妃楚峽蠶娘”。大殿頂端,有精工彩繪、富麗堂皇的龍鳳呈祥圖案,其下有8組16個鬥拱、28隻丹鳳,代表炎黃子孫遍布五湖四海,四麵八方。殿內供奉著嫘祖塑像,左右各有一位侍女相隨,侍女手中一個捧著蠶繭,一個捧著金梭,而位於其中的嫘祖母儀端莊,神態安詳,手拿蠶繭抽絲,仿佛正在講授著養蠶、繅絲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