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長江三峽之西陵峽(2)(2 / 3)

三遊洞是古代地下水沿石層麵不斷溶蝕,並經過塌陷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六億年,蘇軾認為它“洪荒無傳記,想象在義媧”,但其成為著名古跡和遊覽勝地始於唐宋時期。清代龔紹仁詩雲:“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遊最著名,喧傳自唐宋。”據史料記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任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在此巧遇莫逆之交元稹。詩人元稹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調遷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客居夷陵。白居易《夷陵贈別元微之》寫道:“夷陵峽口明月夜,此處逢君是偶然。坐從日暮唯長歎,語到天明竟未眠。”元白三人結伴泛舟下牢溪,發現古洞,“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三人進入洞中,但見“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象在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於是元、白三人戀戀不舍,置酒暢談,徹夜不寐,借景生情,各賦古調詩二十韻一首,並由白居易“序而記之”。現洞中尚存明代重刻的白居易《三遊洞序》碑石,詩已失傳。三遊洞即由此得名。

到了宋代,三遊洞已成為南方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於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一同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夷陵,尋勝遊洞,賦詩唱和。蘇洵詩雲:“洞中蒼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天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蘇軾詩雲:“凍雨霏霏半成雪,遊人屐冷蒼苔滑。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雲深夜無月。”蘇轍詩雲:“昔年有遷客,攜手過嵌岩。去我歲已百,遊人忽夏三。”人們稱白居易三人之遊為“前三遊”,而稱蘇軾父子三人之遊為“後三遊”。從此,三遊洞名傳天下,遊曆者絡繹不絕。

三遊洞形若覆蓬,下臨深穀,峭壁百丈,地勢險峻,清人魯先榜描述它是“四望皆山,一峰出眾;峻嶺之間,橫開一洞”。洞門藤蔓倒掛,隨風飄拂,前有一副對聯:“蜀巴荊楚之間奇觀有此,元白蘇黃之後遊者其誰”,對聯的正上方有摩崖鐫刻“洞天福地、窈窕虛明”的大字。三遊洞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洞中岩石褶迭起伏,斷裂縱橫,有三根似圓若方的鍾乳石柱,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錯落有致,琳琅滿目,並陳列有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的漢白玉石刻像,若明若暗,惟妙惟肖。洞的正中,聳立著一塊高大青石碑,是明神宗萬曆年間夷陵知州匡鐸重刻的白居易所撰《三遊洞序》和匡鐸所撰《跋》,碑文為明代徐斐然書篆並鐫。後室幽奧,自然古樸,深邃幽靜,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鍾”;地麵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洞壁上有幾個小洞,即所謂“洞中有洞”,但可望而不可入。唯左壁有一耳洞,佝僂扶壁前行十幾步,可通於洞外,洞外峰巒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