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南津關
南津關位於西陵峽東口,離宜昌市中心城區10千米,距三峽大壩12千米,“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三峽至此窮”,錫箔般的江水從天際瀲灩而來,在此逶迤而去,和瞿塘峽的入口夔門一樣,南津關是三峽尾端的天然門戶。南津關兩岸絕壁聳天,陡壁直立,峰奇穀異,江麵狹窄,成為長江上、中遊的分界線。南津關地勢險要,猶如細頸瓶口,鎖住滔滔大江,“雄關蜀道,巍巍荊門”,史稱“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鎖荊襄一方之局”,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江一出南津關,便擺脫了高峽深穀的束縛,急劇南折,兩岸山勢坦蕩,江麵驟然變寬,江流由飛旋洶湧而漸趨平緩,水天一線,蒼茫遼遠,給人以“極目楚天舒”之感。關口內外,景色迥異,真是“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空闊而夷陵”,使人生“入峽喜崤岩,出峽愛平曠”之感。白居易《初入峽有感》一詩對此景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岸間,闊狹容一葦。”南津關內飛瀑成群,古樹密布,風情萬種,有古驛道、古棧道、古演兵校場、二跌水瀑布、紅岩落淚瀑布、寶蓮飛天瀑布、蟾潭瀑布、三道關、野三峽等景觀。
(三)人文古跡
1.屈原祠
屈原祠為紀念屈原而修建,位於秭歸鳳凰山,與三峽大壩遙相呼應,占地麵積近2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5806平方米。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縣樂平裏,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曾在古代楚國做過左徒和三閭大夫,後因奸臣排擠而被放逐江南,當楚國被秦兵攻破時,他憤而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自沉。其《離騷》《九章》《九歌》等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195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祠依山麵江,景色秀美,成為三峽庫區一道亮麗的風景。每逢端午佳節,這裏都舉辦龍舟競渡,江上彩舟如梭,岸上遊人如織,熱鬧非常。2006年5月,屈原祠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裏的“屈原沱”處,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北宋神宗趙頊詔封屈原為“清烈公”,其祠改名為清烈公祠,此後幾百年內經曆了多次重修,更名為“屈原祠”。因三峽大壩蓄水,將它遷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2010年6月建成開放。屈原祠曆經千年有餘,飽經歲月風霜,幾次遷徙,數次修繕重建,充分顯示了屈原愛國愛民精神流芳百世,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