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長江三峽之西陵峽(1)(2 / 3)

燈影峽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成。兩岸雲鬢凝翠,飛泉漱玉,峽壁和青峰、江水相輝映,酷似一幅水墨國畫,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夜晚過峽,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明月峽”由此而得名。燈影峽南岸的馬牙山崖頂上有四塊兀立的象形石,頗似《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悟空開路,八戒牽馬,唐僧合什,沙僧挑經,形象逼真,妙不可言。每當黃昏時分,落霞晚照,四石極似燈影戲(當地人叫“燈影子戲”)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這就是“燈影峽”的由來。

峽中燈影洞素有“西陵峽畔第一洞”之稱,幽深狹長,深約1500米,洞內岩溶地貌景觀奇特,鍾乳石、石筍、石幔錯落有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其中的“五色奇音石”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色界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天音。洞內還有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狀如洪鍾,或潺潺悅耳,或悠如琴鳴,或緩緩無聲,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燈影峽上端北岸有天柱峰,直峰如柱,拔地參天,明代詩人薛東曾寫詩描繪天柱山峰:“根在乾坤未判前,不施斧鑿自天然。冬雪凝寒排玉筍,晚霞飛彩簇金蓮。可憐台榭常興廢,惟有茲山不紀年。”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巨石豁然挺立,形如蛤蟆,其頭、眼、鼻、嘴活靈活現,背上斑皰尤為逼真,故名叫蛤蟆石。其背後一股清泉噴珠濺玉,常年不斷,狀如水簾,聲如琴琮,水清味甘,沁人肺腑,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唐代,“茶聖”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遊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或吟詩寫文,或引吭高歌,留下許多風流佳話。如今,坐在泉邊古色古香的茶樓中,感江風習習,聽泉水叮咚,啜一口香茗,真有陶然似醉、恍然若仙的感覺。

2.九畹溪

九畹溪位於西陵峽南岸、秭歸新縣城(茅坪)西部,距三峽大壩20千米,發源於雲台荒南麓,楊林橋鎮朱溪荒西北,入江口古名為巨魚坊,依河段為三渡河、林家河、老林河、九畹溪河,統稱九畹溪,全長46千米,是長江三峽支流中為數不多的大峽穀之一。九畹溪景區集探險、休閑、觀光為一體,是“觀三峽大壩,覽平湖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以奇山、秀水、絕壁、怪石、名花、異草聞名於世,自然風光原始獨特,巴楚文化底蘊深厚。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早年在此開壇講學,植蘭修性,《離騷》中“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即指此地。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劃龍舟,觀歌舞,祭拜屈原,峽江文化和屈原精神融合在自然的山水之中,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沒有了界限。

九畹溪風景區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段旅遊區,陸路起自九畹溪大橋,終至九畹溪漂流起點,沿途有問天簡、神鬼石、巨魚坊、求字碑、靈芝岩、古岩棺群、聖天觀等近二十處人文景觀與仙女山、界亞、情侶峰、神牛泉、將軍岩、美女曬羞、幹溪溝、問天地縫等十餘處自然景觀,景點密集豐富,巴楚文化色彩濃鬱,令人神思飛躍,目不暇接。水路的漂流亦是極具魅力,全長13.2千米的漂流河道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驚險刺激漂流,急灘上飛舟,激情四射,碧水迂回,兩岸絕壁林立,沿途48座山峰姿態各異,可觀賞筆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百宵圖、仙女沐浴等美景;可領略原始森林古樹、香草、長藤、奇獸的神韻;可探索800米青鍾地縫的幽靜驚險。下段為休閑觀光漂流,高峽平湖相間,奇峰秀水爭豔,兩岸綠樹蔥蘢,水麵波光瀲灩,青山綠水,相映生輝,暢遊其間,沐浴著清新自然的山風,愜意無限,不僅能觀賞情侶峰、天生橋、巨魚坊等景觀,還能領略到三峽大壩宏偉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