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陵春曉。巫山城對岸之南陵山,山勢巍峨,卉木叢生,山頂有古南陵觀,據說此山之雞每晨報曉獨先。每到春季,環繞古觀之山野,信風初喚,桃紅梨白,爭奇鬥豔,春意盎然;夏季,雲雨常駐,變化多端,飛瀑流湍,百花競放;秋天,漫山紅葉,鋪天蓋地,長河落日,交相輝映;冬日,白雪皚皚,原馳蠟像,銀裝素裹,神奇妙絕。
(3)夕霞晚照。巫山城對岸之東南,夕陽薄山,光線遮掩,但見楊柳坪石柱縫中,射出紅霞一線。綠樹叢中,將合若離,霞光無限,令人如癡如醉。《巫山縣誌》雲:“石柱擎天起,霞光一線天,蒼蒼橫翠黛,疑是赤城中。”
(4)澄潭秋月。大寧河東岸,有潭闊數丈,深千尺,清澄澈底,微波漣漪,據說這裏原來不論陰晴,晚上潭中總是映著一輪晈潔的明月——實際上是水中的一塊似月亮的圓石,惜如今已經深沉江底。然而,凡臨秋季,月光如練,潭麵如鏡,倒映明媚之秋月,宛若水中之仙,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到月的陰晴圓缺,景色仍然奇異誘人。清陳益襄寫道:“杯舉本從天際望,鏡圓卻向水中明”,並有一副聯語為人們津津樂道:“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5)女觀貞石。巫山城北2千米之遙女觀山上,一石聳立,狀如人形,栩栩如生。相傳昔有一對夫妻,夫外宦於蜀,一去不歸,其妻思夫心切,登山遙望,日久化石,故名望夫石。中唐詩人王建到巫山後,還寫了一首題為《望夫石》的詩:“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古往今來,滄海桑田,望夫石朝朝暮暮,立於山巔,凝視天邊。
3.秋風亭
秋風亭,又名寇公亭,原亭建在長江北岸,今在巴東縣新縣城東南。北宋寇準任巴東縣令時所建(公元978年),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至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尚且完好,後漸趨毀壞。明正德年間,盛杲任巴東縣令,為紀念寇準,在今城西南高崗上仿建秋風亭,後幾經興廢,到清康熙初年、嘉慶二十一年、同治五年三次修葺而保存至今。
寇準原籍山西,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19歲的寇準殿試高中探花郎,被派往巴東做縣令。他上任後,立誌改造這個地處偏遠、窮山惡水的峽江小縣,為鄉民造福。他一麵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徭役;一麵深入村寨,“勸民稼穡”,鼓勵鄉民修道治水,植柏栽桑,發展農業生產,並親自傳授中原地區農耕技術,終於使鄉民們過上了穩定的農耕生活。短短三年時間,寇準就使巴東成為“無曠土、無遊民”之地,鄉民敬佩他、感謝他,稱他為“寇巴東”“寇青天”。
寇準閑暇時喜歡吟詩作賦,鄉民們便自發地在縣城風景極佳的高崗上建造一座精巧的小亭,以便這位百姓愛戴的“父母官”能揮灑詩興。寇準難卻父老鄉親的一片真情,但堅持由自己個人承擔全部費用,並欣然題名“秋風亭”,藉以警示勉勵自己,為官要像無情的秋風:明察秋毫,清正廉明。在巴東任期三年內,寇準寫下了上百首詩文,並編成《巴東集》。由於政績卓著,他受命進京為官,因為人剛直,多次直諫,漸受重用,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出任宰相。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被封為萊國公。因寇準之名,秋風亭也名聲大振。此後曆任的巴東縣令,也就認為秋風亭是個有助官運的吉祥之地,走馬上任之前,必先至秋風亭飲酒賦詩,並留宿一夜,以求日後仕途通達。來巴東遊曆的文人墨客們也極看重秋風亭,常常在此吟詩弈棋作畫。至於巴東的百姓,因緬懷寇公政績,更是把秋風亭視為珍跡,久而久之,秋風亭便成了鄉民思念寇公之所,所以秋風亭又俗稱“寇公亭”。
秋風亭為木石穿架結構,分上下兩層,赤柱彩瓦,雕欄畫棟,調簷座脊,四角攢尖頂,簷下各鑲有木雕龍頭,睜目含珠,須角欲動,栩栩如生,內外各由四根朱漆木柱支撐,畫梁飛簷,雕刻細膩,別具匠心。秋風亭高三丈餘,登亭遠眺,觀四麵風景,隻見山巒迭翠,景色極為壯觀,似可領略到寇準這位賢臣良相憂樂天下、濟世濟民的情懷。秋風亭後建有萊公祠,供人憑吊,有詩碑置於牆側。
自建成以來,秋風亭遊人絡繹不絕,緬懷寇準的詩句也頗多,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蘇轍與其父蘇洵、兄弟蘇軾由嘉州乘船東下途經巴東,謁萊公祠、吊寇萊公,借景抒懷,吟《秋風亭》。蘇轍詩雲:“人知惠公在巴東,不知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處,江亭依舊傍東風。”南宋詩人陸遊也對秋風亭情有獨鍾,兩次登亭賦詩,留下《秋風亭》詩兩首。其一:“江水秋風宋玉悲,長官手自葺茅茨;人生窮達誰能料,蠟淚成堆又一時。”其二:“寇公壯歲落巴蠻,得意孤亭縹緲間;常依曲欄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遺民雖盡猶能說,老令初來亦愛閑;正使官清貧至骨,未防留客聽潺潺。”如今,秋風亭四周鬆柏青翠,環境幽雅,慕名而來的遊人在秋風亭前流連忘返,爭相傳頌著寇準在巴東體察民情、簡政輕徭、清正廉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