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長江三峽之巫峽(2 / 3)

神女峰聳立江邊,雲雨中的青峰絕壁,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峰頂雲霧繚繞,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出脈脈含情,嫵媚動人。細雨蒙蒙中,船行其間,沾衣欲濕,拂而覺爽。天氣晴朗之日,晨暮時分,彩雲環繞,時聚時散,變幻出各種圖景,美妙絕倫,故又稱神女峰為“望霞峰”。若遇明月當空,鬆林靜穆,歸鳥倦睡,又有一番恬靜的悠閑,如登仙界。

3.神女溪

神女溪是青石鎮與飛鳳峰之間的一條小溪,發源於重慶巫山縣的官渡區,上遊稱官渡河,中遊稱紫陽河,下遊稱神女溪,在神女峰麓對麵的青石鎮彙入長江,全長31.9千米。因受險峻的地理環境製約,溪流深處人跡罕至,頗具原始味道。神女溪離神女峰最近,登過神女峰,轉身即進神女溪。如今三峽蓄水,平湖回流,水位抬高,神女溪下遊約9千米的景區,巧奪小三峽之奇秀,更增大三峽之雄險,水清石奇,植被良好,原始古樸,似奇境仙居,如夢如幻。

神女溪的山水景觀風光綺麗,靜謐宜人,令人稱絕。翠屏、飛鳳、起雲、上升、淨壇五峰,棋布溪水兩岸。神女溪中遊,內側南岸是上升峰,西北是起雲峰。溪岸壑穀曲折,峰巒疊翠,雲遮霧繞,“江流曲似九回腸”,穿行其間,時而大山阻隔,時而峰回路轉,多處“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峽中之奇峽,景中之絕景。神女溪內有人影壁、嫦娥奔月、板壁岩、定海神針、八仙凳、仙掌峰、炮花塘、七女塘、帕鏈潭等景點。沿溪而進,霧氣迷朦,兩岸植被鬱鬱蔥蔥,隱天藏日,峰回溪轉,洞幽景佳,遊覽其間,恰似世外桃源,愜意舒心。

(三)人文古跡

1.巫山三台

(1)楚陽台

楚陽台,即古陽台,在巫山城北約1千米的陽台山高邱山(一名高都山)上,台高一百丈,麵對浩浩長江,是巫山八景之朝雲暮雨所在地。據地理學著作《寰宇記》載:“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大江,每陰雨,雲霧先起,即宋玉賦所謂楚王遊於陽雲之台也。”半山腰有高唐觀,亦即宋玉《高唐賦》中“高唐之觀”,但古廟已廢,僅存玉皇閣和一些碑刻、對聯,光緒年間的《巫山縣誌》說:“古高唐觀,殿宇蒼涼,鬆桷七簷,綠竹蒼鬆,四周環繞。”

站在楚陽台上觀奇攬勝,萬千景色盡收眼底,既可遠眺蜿蜒的巫峽和起伏的群山,又可領略到重重迭迭變幻莫測的巫山煙雲,壯麗景色動人心魄,正如隋朝詩人陸敬所讚:“巫岫鬱岧嶢,高高入紫霄。白雲抱危石,玄猿掛迥條。懸崖激巨浪,脆葉隕驚飆。別有陽台處,風雨共飄搖。”

曆代描寫楚陽台的文人很多,許多墨客騷人題寫“陽台詩”,現摘錄幾首如下:齊虞羲《巫山高》雲:“雲雨佳以麗,陽台重怨思。”齊王融《巫山高》雲:“想象巫山高,薄暮陽台曲”。梁費昶《巫山高》雲:“巫山光欲曉,陽台色依依”。唐沈佺期《巫山高》雲:“為問陽台客,應知入夢人”。唐李白《古風》雲:“我行巫山渚,尋古登陽台”。

(2)授書台

授書台位於巫山十二峰的飛鳳山麓,與神女峰隔江相對,海拔約200米。傳說古時候,瑤姬帶領眾姐妹騰雲駕霧,遨遊經過巫山,恰逢大禹幫助三峽黎民百姓治水正遇到困難。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就向大禹授《上清定經》的治水天書於此平台,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平台叫做授書台。授書台之景,恰如唐代詩人鄭世翼所描寫:“巫山淩太清,岧嶢類削成。霏霏暮雨合,靄靄朝雲生。危峰入鳥道,深穀寫猿聲。別有幽棲客,淹留攀桂情。”

(3)斬龍台

斬龍台位於巫山縣西部長江南岸的錯開峽。大溪東麵的岩戥上,立著一根頂細底粗、高約60多米的圓形石柱,叫鎖龍柱。隔峽相對的西麵,一台狀如巨鼓,傳說這是禹在疏浚三峽時鎖龍斬蛟的地方,因此得名斬龍台。

2.巫山八景

巫山八景為寧河晚渡、青溪漁釣、陽台暮雨、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秀峰禪刹、女觀貞石,凝氣象萬千之自然造化,聚心旌神搖之人文景觀。古人有詩雲:“寧河青溪水靜流,陽台春曉蕩清幽。夕霞秋月橫翠黛,秀峰貞石萬古憂。”清澈之泉水,幽靜之桃源,遠古之遺跡,皎潔之月光,點綴於神奇美妙之巫山,凝聚為美麗怡人之八景,惜目前可觀者僅有寧河晚渡、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女觀貞石5處。

(1)寧河晚渡。巫山城東之象鼻山下,清澈明澄之大寧河水,緩緩流入長江,天朗氣清之日,每至日暮,霞光燦爛,煙霧橫江,欸乃遺音,歌起人渡,悠哉遊哉,頗得幾分閑情逸致。《巫山縣誌》有詩雲:“千條白練罩江邊,無數歌聲透晚煙,棹到中流真知在,渾如天上坐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