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長江三峽簡介(2 / 2)

長江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與悠久的人文古跡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使三峽成為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考古發掘表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澱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布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170餘處。峽江兩岸的奇峰異石,記載著數十億年來峽區的滄桑;沉睡在岩層中那斑駁陸離的生命遺骸,敘說著億萬年來生命演變的曆史。

就考古所見,長江三峽地區不僅存在著豐富的巴蜀文化遺存,還蘊藏著具有獨特風采的荊楚文化遺存。如果說長江是一條龍的話,那麼上遊的巴蜀文化、中遊的荊楚文化和下遊的吳越文化就是長江的龍首、龍腹和龍尾上最美的鱗片,而這三種文化在三峽交融、繁衍、發展,博大與神秘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放射出絢麗多彩的光芒。沒有三峽,奇崛神秘的古蜀文明是封閉的。“噫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沒有三峽,荊楚文明是孤獨的,它泛濫的浪漫情緒無處宣泄,它奇異的巫鬼想象找不到知音。沒有三峽,吳越文化是單調的,它沒有了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也缺少了兼收並蓄的源流。長江三峽將幾個封閉而孤立的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整體的長江文明,它隨長江的流水而綿延不絕,源遠流長。

可以說,長江三峽集遊覽觀光、科考懷古、藝術鑒賞、文化研究、民俗采風、建築考察等於一體,著名的大溪文化遺址、魏家梁子遺址、萬州老棺丘墓群和大寧河岸雙堰塘遺址、商周遺址等,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範成大、歐陽修、蘇軾、陸遊等詩聖文豪的足跡,並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大峽深穀,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白帝城、三遊洞、黃陵廟、嫘祖廟、屈原祠、香溪昭君故裏等及三峽以上約200千米的川江兩岸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等名勝古跡,更同這裏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峽區數千年的文化和人類文化古跡令人憧憬,神秘的傳說和曆史故事心馳令人神往,從而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的遊人。此外,長江三峽風景區還擁有葛洲壩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工程,這兩項新興的人文景觀和原有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構成了長江三峽蔚為壯美的新景觀。

總之,長江三峽以其險峻的地形、秀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宏偉的現代工程和眾多的人文古跡等,交融了神奇的自然風光與悠久的曆史文化,鳴奏了遠古文明與當代文明的交響。1982年,長江三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1年,榮登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榜首;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