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祥。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8.3.2 元宵——千門開鎖萬燈明
春節剛過,節日氣氛依然很濃,民間在農曆正月十五又迎來了另外一個盛大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元宵節因此而得名。按照民間傳統,在元宵節晚上,人們要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以示慶賀。
1.觀燈
元宵節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在漢文帝時,正月十五就定為了元宵節。但元宵節賞燈習俗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為了民間盛大的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水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該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到了唐代,節期為三天,賞燈活動較流行,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要進行五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十天,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縮為五天,但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陽來複、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希望把春節的喜慶延續下去。
2.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代。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製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猜對者扯下紙條領取贈品。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趣味、雅俗共賞,是遊藝活動與賞燈結合的一種形式,所以在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3.女子出遊
傳統社會未婚女子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所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是在元宵節,年輕女子可以出門賞燈,結伴出來遊玩。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之機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節觀燈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某些地方,婦女還有在元宵節“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婦女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8.3.3 清明——寒食東風禦楊柳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主要反映物候變化、時令順序,而清明節作為節日則有豐富的民俗活動和特殊的紀念意義。
此外,由於清明與寒食的節期相近,寒食與清明兩個節日在發展過程中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
1.掃墓
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有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供祭在親人墓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時至今日,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逝者的習俗仍很盛行。
2.插柳戴柳
柳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無論插在哪裏,都能生根發芽,快速成長存活,清明節插柳戴柳的習俗與此相關,另外柳條柔韌便於插戴,加之人們認為柳樹具有驅鬼的作用,所以這一習俗得以沿襲。插柳戴柳的習俗從唐代之後就開始盛行,宋代《夢粱錄》記載:“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明清時期延續了唐宋時期清明節插柳戴柳的遺風,直至民國。正因為有此風俗,所以有清明之日賣楊柳之俗。
3.植樹
古代就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4.清明節的各種體育活動
清明節除了禁火、掃墓的習俗之外,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等體育活動。相傳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傷身,所以人們需要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淡化生離死別的傷感。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此時春光明媚、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出遊的習俗,而且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要放。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走,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8.3.4 端午——但祈蒲酒話升平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也稱端陽、重五節等。這一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過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端午節的來源有許多故事傳說,因此不僅產生了眾多迥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如掛鍾馗像,懸掛菖蒲、艾葉,佩香囊,賽龍舟,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至今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傳統節日,民間慶祝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也是多種多樣。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盛行於吳、越、楚等地。在楚地,相傳古楚國人因不舍屈原投江死去,眾人劃船競相追趕救援,追至洞庭湖時仍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借此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大夫的身體。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了首屆國際龍舟節。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活動,現在台灣每年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每年五月初五也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2.佩香囊
在端午節這一天,大人要給小孩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既有裝飾作用,又具有驅蟲避害的作用。
3.懸艾葉、菖蒲
民間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在端午節,懸艾葉和菖蒲是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農曆五月,各種毒蟲活躍,因此古人懸艾葉和菖蒲、灑雄黃、飲雄黃酒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民間的又一傳統食俗。粽子在晉代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8.3.5 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因其在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又因在中國的農曆中一年分四季且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也稱為仲秋。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的明月,期盼著與家人的團聚;而身在異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曆史悠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祭月的習俗由宮廷傳到民間,成為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所重視,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但這個節日真正盛行於宋代,至明清時期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因地域而不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向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說法”,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甚,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麵,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子女團圓,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成為中秋佳節的桌上佳品,深受民間喜愛,俗語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是一種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演變成圓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月餅最初是在家中製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的製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形美觀,在月餅的外麵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以此祈福。民間用月圓、餅圓寓示家人團圓,用月餅寄托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之情。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之外,在中國不同地域還有其他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比如: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的形式向月宮求子;在上杭縣,子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廣東潮汕各地有婦女和小孩中秋拜月的習俗,男人不參與,因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諺;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江蘇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鬥香;傣族要拜月;苗族要跳月;侗族有偷月亮菜的習俗;高山族有托球舞等。
8.4 歲時節日民俗的旅遊價值
1999年,我國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雙休日拚接,從而形成3個7天長假。1999年國慶節是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41億元,假日旅遊熱潮從此席卷全國。長假製度也被視為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1999年實行的放假辦法使中國以自救的方式完美地化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麵影響,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與此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旅遊業的發展,掀起了全國性的旅遊熱潮。
最初的黃金周隻選擇了3個節日:“五一”、“十一”、春節,雖然隻有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意義非凡。當時,在帶薪假日執行力度較低的中國,這3個黃金周給人們帶來了閑暇,使人們在工作之餘能帶家人去旅行、探親訪友以增進感情、融洽關係。黃金周帶來的井噴式需求,既反映了人們對於閑暇的期盼,又體現了節日的真意。黃金周的出現讓整日生活在各種壓力中的人們重新正視節日的魅力,也吸引著人們走出家門駐足欣賞外麵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節日的傳承。通過黃金周的設立,在傳承節日的同時,也給整個國民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這是一次經濟和傳統節日文化的雙複蘇。
黃金周走過了十幾年,當許多問題徹底暴露之後,改進顯得尤為必要。所以國家假日辦慎重地對黃金周進行了重新調整,形成7個短假,分別是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從2008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在7個短假中,傳統節日占了半壁江山,可以看出這些節日對國人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體現政策製定者深思熟慮背後的人文關懷精神,這也是傳統節日在麵對現代節日和洋節日的衝擊之後魅力再次綻放的機會。短假促進了中短途旅遊的發展,使人們把視野放在家門口,去發現身邊的美。
對於旅遊目的地來說,在慶祝傳統節日的同時,可以依托節日來發展節事旅遊,使民俗活動得以傳承和不斷豐富,與此同時,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一舉多得。
尋訪傳統節日民俗
1.以走進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為例(其他類似活動亦可),組織學生前往湖南省汨羅市參加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體驗汨羅江畔的端午習俗。
2.將學生根據情況分成若幹組(每組5~8人)。觀看開幕式上的各種民俗展演,用影像記錄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場麵,前往汨羅市屈子祠鎮體察民風,品嚐“屈子祠土菜館”的粽子,把來到此地接觸的各種端午節民俗活動記錄或者拍攝下來,結合對當地居民的訪談,整理成文字資料和PPT。
3.回到學校之後,各小組一起分享此行對於端午節的認識,以及對這個歲時節日的傳承能力的評估及其理由。分別請每組學生1~2人做代表演示成果,整個過程全程錄像。
4.在演示之前,每個小組選1個代表做評委,在每組學生模擬演示結束後給出評價意見。
5.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活動進行總結,並製作相應的民俗旅遊開發方案。
1.http://www。nongli。com。
2.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
3.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誌·節日誌》,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紀錄片《我們的節日》(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womendejieri)。
1.假期回家,記錄春節或者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內容,並整理成文字資料和PPT各一份,分析民俗活動的地方特色,在班內交流。
2.組織一次主題為“我們身邊的節日”的民俗沙龍,所有同學參與講述自己所知道或者體驗過的過節方式和民俗活動,大家互相交流看法,感受其中的差異,並記錄下來寫成一篇新聞稿。
3.對自己家鄉的歲時節日民俗進行調查,編寫調研大綱進行實地調查,收集各種素材後完成調研報告。
1.簡述歲時節日民俗的形成過程。
2.什麼是歲時節日民俗?
3.你是怎樣看待“生活中不可無節日,節日裏不可無活動”這句話的?
4.歲時節日民俗的分類及特征是什麼?
5.你是怎樣看待歲時節日民俗在旅遊中的地位的?
6.談談你所知道的歲時節日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