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凡事俗務中的暫時解脫——歲時節日民俗(2 / 3)

6.人類的精神需要

各種歲時節日民俗活動產生的最根本驅動力是人們趨吉避禍的精神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歲時節日民俗的產生與人類的原始信仰觀念有直接的關係: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農業社會,人們靠天吃飯,對自然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畏懼和崇拜,因而形成了對日月星辰、土地神、穀神等與農業相關的自然神的祭拜,以祈求這些神靈賜福,以保佑農業豐收、家畜興旺。同時,人們相信靈魂不死,會庇佑或者禍害世間,於是就產生了對祖先的祭祀,希望其護佑家族人人平安;而對禍害世間的惡鬼或者散祟予以驅逐或者躲避,以保護生者不受其害。古人相信吉凶禍福必有前兆,而日月星辰、風雲雨雪等自然現象都被當做征兆對象,為人們占卜預測提供了信息,並由此產生了相關的歲時節日民俗。此外,出於強烈的消災免禍、防患於未然的心理,古人有很濃的禁忌觀念,在此觀念上形成了豐富的節日禁忌民俗。

7.宗教的滲透

在中國,本土宗教道教與印度傳入的佛教,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歲時節日民俗的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間俗眾經常把美好的願望和對現實的不滿寄托於宗教信仰,通過節日活動使俗、聖之間產生聯係,這樣宗教節日就慢慢滲透到歲時節日之中,成為專門的信徒與普通民眾共同的節日。例如在中國古代方士、道家的傳統信仰中,以天、地、水為三神,被奉為天官、地官、水官。傳說中的三官之生誕(稱為“三元”)成為人們傳統節日的來源:正月十五是天官誕生之日,又叫“天官賜福”,是為“上元”日;七月十五是地官誕生之日,民間稱為“地官赦罪”,是為“中元”日;十月十五是水官誕生之日,俗稱“水官解厄”,是為“下元”日。以上“三元”都成了古代的節日。上元日為一年的第一個望日,大慶大祭,最終發展為元宵節;據《乾淳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十二月“臘日”,原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演變為臘月初八這一固定日期。在秦漢以前,這一天原本是重要的農獵祀日,民間要進行隆重的“臘祭”,祭祀五神: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同時要祭祀祖先。後因佛教傳入,根據佛教的傳說,舊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得道之日,並傳說在他得道之前曾有牧女向他進獻乳糜,於是佛教寺院在此日誦經,並用精穀米與幹果做粥供佛,叫做“臘八粥”。其俗後來逐漸傳入民間,臘八粥也成為人們的節日飲食。再如中元日七月十五,原來隻是一般性節令,但在大約6世紀前後佛教在我國興盛後,此日成為佛教徒追懷祖先的祭日。相傳觀音弟子目蓮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見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蓮求救於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讓他七月十五做盂蘭盆以救母。後來,民間便把這一天看成是鬼節,古俗於這一天有祭祖、祭鬼神等迷信活動,民間的佛教寺院也往往於該日大辦水陸道場、誦經法會,以超度亡靈,稱為“盂蘭盆會”。受佛教的影響,該日也成了民間的重要節日。

8.各民族節日民俗的彼此影響

我國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民族融合,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雜居,宋代北方遼金政權管轄區域內契丹族、女真族與漢人的融合,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清代滿族入關後的滿、漢融合等。這些不同的民族的出於各種原因生活、雜居在一起,他們原有的生活習俗必然彼此融合並體現在歲時節日民俗上。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也被古代其他各民族認可,得以普遍流行;少數民族的一些節日遊藝活動如打秋千等也不斷滲入到漢族傳統節俗中去。

8.2.2 歲時節日民俗的特點

古時的中國采用的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業占據了重要的經濟地位。在政治生活中,儒家思想長期居於正統地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特點必然會體現在歲時節日民俗中。具體而言,我國的歲時節日民俗有下述幾個特點。

1.體現了鮮明的農業特色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許多節期依據農業社會生產、生活規律來進行選擇。對應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的生產性節律,民間歲時節日中也產生了春祈、夏安、秋報、冬臘的歲時性生活節律。這些傳統節日順應氣候、物候的變化,伴隨農業生產的節奏,有張有弛、和諧有度地調節著人們的生活。

2.節日的民俗事象豐富多樣

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包括飲食、祭祀、娛樂、家人團聚、起居、禮俗等方麵,每個節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飲食和娛樂習俗,這些習俗互不重複、各具特色,使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多樣。這些節日年複一年、循環往複,卻又不斷融入時代元素,耳目一新中不失傳統的味道。

中國人為了表達對於世間的歡樂、喜慶、幸福、圓滿的期待,常以吉祥用語“討好彩頭”或者以“諧音取意”。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豐富多樣的習俗活動常常與同音字、諧音字字意有關。像春節交子時吃的食物叫“餃子”,吃魚寓意年年有餘;用元宵、月餅的圓形慶祝家人團圓;倒貼“福”字,諧音“福到了”。

3.突出了人倫觀念

受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體現出重人倫、重親情的觀念。“百行孝為先”,長輩在世之時,晚輩百般孝順;長輩離世之後,晚輩要進行祭祀。歲節祭祖,幾乎是所有節日不可或缺的內容,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節上墳、中元節燒紙錢等。

另外,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團圓和親情的國家。幾千年來,傳統節日也成了維係中國社會人際關係重要的感情紐帶。像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許多重大節日,都強調全家人一起過節。特別是春節,即使遠在千裏之外的親人,也要盡可能歸來與家人團圓。另外,親朋好友之間也要在節日裏相互拜訪探望。這表現出中華民族強烈的家人團圓觀念和社會群體意識。

4.節俗功能多元化

最早的歲時節日民俗活動,主要是祭祀各種信仰物,意在祈福、驅災、辟邪,主要目的是娛神。後來,節日擺脫了神秘的信仰氣氛而成為人神共娛的日子。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歲時節日民俗也增加了很多遊樂的成分,大量的體育活動出現在節日裏。每逢重大節日,城鄉還多有盛大的社火、廟會活動,比如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廠甸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也是老北京時代最重要的廟會之一。這樣,傳統節日就集信仰、經濟、社交、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成為廣大民眾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8.3 歲時節日的主要民俗活動

中國傳統節日數量眾多,根據節俗特點以及傳承性,在這裏選擇五個具有代表性的節日予以介紹。

8.3.1 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1.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曆史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的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古時稱正月初一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穀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曰:“年,穀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農曆),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農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2.春節的民俗活動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幾千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節前、節時、節後的民俗活動相得益彰、異彩紛呈。

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意味著正式進入春節的準備階段,主要的民俗活動內容如下:

(1)祭灶王。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的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會在玉皇大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舉行“接灶”、“接神”的儀式。

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祭灶節、灶王節,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多為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則是臘月二十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都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

(2)掃塵土。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就隻剩下幾天的時間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繁忙了。“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掃塵主要是將家裏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幹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衝洗地麵。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淨。掃塵結束之後就可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窗花、貼年畫了等。

(3)糊窗花、貼年畫。在春節前所有的準備工作中,糊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是人們在窗戶上貼的各種各樣的剪紙,能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為“窗花”。窗花的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等,把家家戶戶的美好願望通過生動的動植物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而得名。春節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五穀豐登”、“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福的美好願望。目前,我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結合起來成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仍在沿用。

(4)貼春聯、門神、福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因為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除了對聯之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旺火上貼“旺氣衝天”,院內貼“滿院生金”,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麵,因而備受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代表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為了讓這種願望表達得更加真切,人們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取諧音表示“福到了”。除此之外,民間還將“福”字與各種吉祥圖案如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善財童子等結合起來表達多重願望。

經過忙碌的節前準備階段,人們終於迎來了春節。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舊年的臘月三十夜,即除夕,又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萬裏趕回家來與家人團聚過年。在這新舊交替之際,民間會用各種寓意豐富的民俗活動予以慶祝。主要內容如下:

(1)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守歲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2)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現代社會是零點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喜氣洋洋地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祥。

(3)拜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都會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如“恭喜發財”、“過年好”等之類的吉祥話;春節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中,也充滿了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春節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畫上句號。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過節的形式更具民族特色。

壓歲錢

在中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也叫壓勝錢或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麵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麵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

在民間,壓歲錢也叫“壓祟錢”、“押歲錢”等,在錢幣係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的,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連續的新鈔票送給孩子們,希望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