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清代服飾
清代的服裝製度是中國曆代最為繁雜的,既保留了滿族的服飾習俗,同時兼收並蓄了漢族服飾的特點。
清代男子的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流行戴“瓜皮帽”。長袍的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似馬蹄。滿族人善騎射,所以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馬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禮服。馬甲也叫背心,造型多樣,主要特點是有彩繡裝飾。清朝統治者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法令,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強令漢族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發式,剃去前額部分的頭發,把腦後頭發編成辮子。
清代滿族婦女主要穿旗袍,外罩馬甲,穿花盆底鞋,頭發梳成如意頭、大拉翅等樣式。清朝時旗袍的款式較為寬大,腰身為直筒式,沒有曲線,腋部的收縮也不明顯,在衣襟、領口、袖邊、下擺等處鑲有寬闊的花邊和繡花紋飾,下擺的長度多蓋住腳麵,隻露出鞋底。旗袍依季節分為單、夾、棉幾種。後來旗袍才逐漸變化為窄小合身的款式。清代漢族婦女的服裝是襖裙、坎肩、披風、木底弓鞋,也有穿旗袍的,漢裝和旗裝之分逐漸模糊。
3.3.10 近現代服飾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中國古代社會的衣冠等級製度時過境遷,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受到西方服飾體係的滲透與影響,近現代服飾出現了許多新款式、新種類。
民國初年,男子服飾的演變首先是“剪辮子革命”。剪去辮子的年輕人,發式側分、中分,俗稱“分頭”,或向後梳發,俗稱“背頭”,時髦者還用發油將頭發抹得油光鋥亮。當時,著裝上出現了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的局麵。與傳統的中式服裝相比,西式男裝樣式簡單、裝飾較少、配飾固定、價格便宜、適用性強。當時無論身著西裝還是中式服裝,都可佩戴西式禮帽或鴨舌帽。中式“瓜皮帽”也有花樣翻新,僅帽結就時而流行越大越好,時而又流行小若櫻桃。金絲邊眼鏡、墨鏡、懷表以及時稱“文明棍”的西式手杖,成為時髦男士必需的飾物。辛亥革命後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新款服裝——中山裝,並逐漸在城市普及開來。由此,城鎮男子服裝形成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三分天下的局麵,政界人士和各行各業的上層人士多穿西裝和中山裝,經商人士一般穿絲綢長袍、馬褂,教師和大學生通常穿陰丹士林長袍、西式褲子、中式布鞋。農村男子的裝扮依然是傳統的上衣下褲,對襟小褂,頭戴氈帽或鬥笠,腳穿自家縫製的布鞋。
辛亥革命後,女式服裝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普通婦女多穿襖裙套裝,青年女學生穿短衣短裙。20世紀20年代起,原本是滿族服飾的旗袍開始廣受婦女喜愛,逐漸成為時裝。後受西式服裝強調形體審美觀的影響,傳統女裝漸趨合體,旗袍一改原來寬大直身的樣式,開始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演化成窄袖收腰的款型。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麵。先是流行高領旗袍,即使在炎炎夏日,薄如蟬翼的旗袍也要配上又高又硬的領子,其後又流行低領甚至無領的旗袍。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過手腕的,時而流行短至露肘的,後來也有改良為短袖、無袖款式的。
新中國成立後,服飾崇尚簡樸實用,極少使用裝飾品。20世紀50—60年代,男子服裝以中山裝為主,還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等;女裝受蘇聯服飾的影響,盛行大翻領、雙排扣的“列寧裝”,連衣裙“布拉吉”因受到城市婦女的青睞而成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裝式樣。
“文化大革命”期間,服飾習俗因政治動亂而畸形化,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年代。在服裝風格上,無論男女老少,一般都穿軍服或穿藍色、灰色、黑色服裝,除了領口和衣袋等細節之外,男女服裝幾乎沒有其他差異。當時最時尚的裝束是穿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草綠色軍裝,腰紮棕色“武裝帶”,肩上斜挎草綠色軍用帆布挎包(北京人稱其為“軍挎”),腳蹬一雙草綠色“解放鞋”。後來有一種被人們稱作“的確良”的新服裝麵料開始流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這是一種合成化纖,麵料滑爽、輕薄且結實,不起褶皺,易洗快幹,多用於製作襯衫,人們認為這種麵料的確好而且看著、穿著又涼爽,故名“的確良(涼)”。當時還有一種較厚的化纖麵料叫“滌卡”,斜紋紡織,適於做褲子、外套。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人們的服飾觀念悄然發生了扭轉。西裝、夾克取代了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山裝,女士穿起了高跟鞋。牛仔褲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褲腿形態從喇叭形、直筒形到如今的鉛筆形,經久不衰。以黑色彈性麵料為主的“健美褲”也流行了相當長的時間,與現在的“打底褲”一樣,都具有貼身、高彈、舒適、隨意等特點。中國女性開始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去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色彩和款式。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及政治的變革與發展,中國人的服飾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追求品牌,追求個性化,特別是年輕人,服飾上的“民族風”、“混搭”、“撞色”,中西合璧,“土”、“洋”相配,沒有什麼不可以。中國服飾文化曆久彌新,日益豐富繁榮,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世界服飾文化中的中國元素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展現,“唐裝”登台,旗袍走俏,中國服裝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和商業主流在國際上受到普遍關注和尊重,愈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魅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中山裝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的一大種類,創始人是孫中山先生,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設計了一種綜合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特點的新款上裝,並率先穿著,此後在社會上流行起來,被稱為“中山裝”。中山裝於1912年定型,當時的政府將其定為禮服。中山裝的基本形製是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紐扣、左右上下四個帶蓋和扣子的衣袋(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厘米的插筆孔)、袖口三粒扣、背部不破縫。這一形製是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四個衣袋代表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前襟的五粒紐扣表示孫中山先生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五權憲法學說;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分別表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和平等、自由、博愛的共和理念;封閉式的立翻領,表示治國嚴謹;背部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意。
中山裝造型均衡,外形美觀,做工考究,穿著舒適,便於活動,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中山裝及由其衍生的服裝款式,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中國成年男子的主要服裝。由於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著中山裝,西方也曾稱中山裝為“毛裝”。至今,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出席國內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
3.4 漢族服飾民俗
中國民俗服飾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民族分類,可分為漢族服飾和少數民族服飾;按年齡分類,可分為成人服飾和兒童服飾,其中成人服飾又分為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此外,還可按服飾用途劃分、按服飾種類劃分,等等。漢族服飾民俗曆史悠久,也經曆了多次變革。漢族分布區域廣泛,各地區的民俗服飾也存在一些差異。隨著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漢族服飾民俗呈現出中西各種款式雜陳的特點。
3.4.1 男子服飾
舊時漢族中青年男子平時多穿藍色、青色、灰色中式或西式的短衣長褲,讀書人一般穿長衫,富豪子弟常穿綢緞製成的長袍、馬褂。20世紀20年代以後,漢族男子尤其是學校師生多穿中山裝。老年男子冬季的慣常裝束是大襟長袍,並在長袍外麵加罩一件馬褂;春秋季穿夾的長袍,夏季外出辦事或在家待客時穿長衫,居家時多穿對襟短袖衫和長褲。
漢族男子舊時喜歡穿青鞋、白襪,中老年穿剪子口布鞋,青年人穿圓口布鞋。冬季老年人穿的棉鞋,俗稱“兩片瓦”。後來皮鞋流行,漢族男子日常多穿皮鞋。但是傳統布鞋因其手工製作、舒適合腳,特別是如北京的內聯升和天津的老美華、德華馨等老字號製作的手工布鞋,依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愛。
民間有“三棉不如一纏”的諺語,說的是舊時漢族男子服飾中極具特色的布腰帶及其多種用途。這種布腰帶多為青色或藍色,一般有一米多長、半米多寬,能在腰間纏繞兩圈多。首先,勒上布腰帶,可以使衣服緊貼身體,有利於擋風禦寒。其次,布腰帶打開還可以當包袱皮,用來背孩子、背東西,幹活時可以用來擦汗。此外,人們紮上這種腰帶,大襟上衣的腰部以上就形成了一個大口袋,可以在裏麵裝一些雜物。北方男人還習慣將長管煙袋、煙荷包係在一起,插在腰帶上,取用十分便利。類似的腰帶在部分少數民族服飾中也較為盛行。
3.4.2 女子服飾
從古至今,女子服飾一直是服飾民俗的主要內容和亮麗風景。漢族女子服飾民俗的主要部分包括發飾、首飾、衣、裙、襖、褲、鞋、襪等。
舊時漢族女子的發式有少女和婦女之分:未婚女子額前留“劉海”(頭簾),腦後梳獨辮,在辮子根部和末端都紮有紅頭繩,還喜歡在頭右側插花作為裝飾;也有梳兩條辮子、額前不留頭簾的式樣。女子從結婚開始,就要將長發挽起,在腦後盤成發髻,用簪子固定或用線網罩住。中老年婦女使用的頭飾主要是青紗包頭、平絨帽、方巾、勒子等,如今在有些地區的農村還可以見到這些頭飾。20世紀20年代起流行“剪發”,長的散披於肩,短的與耳垂相齊;城市女子也有燙發的。由於“剪發”的時興,日常生活中婦女的發飾用得少了,隻有在參加婚禮等禮儀活動時才會用到。如今女式發型多種多樣,用來美發的飾物材質、花色繁多。漢族女子的首飾比較簡單、輕巧,主要是戒指、手鐲、項鏈,大多用金、銀、玉、翡翠等製成,人們按自家的經濟條件而選用。現在很多複合材質的首飾因時尚、亮麗、價廉等特點適合日常搭配,很受年輕女子的喜愛。
漢族婦女傳統的繡花小襖,舊時各階層婦女都穿,有領、有襟,袖長齊手,衣長在腰部下方,袖口為挽邊、繡花,襖四周有約15厘米寬的黑緞繡邊,邊內又有約7厘米寬的繡花絲邊。生活貧困的人家用不起綢緞,主要用土布或洋布,也不一定有挽邊和繡花。20世紀30—40年代,漢族女子的服飾主要是旗袍。近年來,旗袍在節日慶典和國家重大活動中頻頻亮相,已成為中國女子服飾民俗的代表,也是廣受現代女性喜愛的中國民俗服飾,不僅常被推崇為禮儀場合的著裝,平時也會有人穿,或穿著改良版的、更適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旗袍式連衣裙”。
古代漢族女子,特別是大戶人家的女子除睡覺外通常是裙不離身,隻有在閨房中或見晚輩時的非正式場合才可能會隻穿褲而不穿裙。直至近代,女子上衣下褲的打扮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漢族女子的褲子有長褲、九分褲、七分褲以及寬褲腳、窄褲腳、束腳褲、散腳褲之分。漢族女子的裙子有百褶裙、直筒裙、喇叭裙等款式,裙子上有彩色繡花,還鑲有各色緞邊。
舊時漢族女子廣為流行纏足習俗,小腳是古代美女的特征之一,稱為“三寸金蓮”。與小腳相配,漢族女鞋是前尖後圓的式樣,多為平底,也有帶鞋跟的,在鞋的前臉處或鞋跟上繡花,叫“繡花鞋”。後來受西方服飾影響,漢族女子流行穿高跟皮鞋、短襪,與旗袍、裙裝相配時穿絲襪。
3.4.3 兒童服飾
毛衫、肚兜、開襠褲、桃子頭、狗頭帽和虎頭帽、虎頭鞋,這些極具特色的漢族兒童裝扮是漢族服飾民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毛衫
毛衫是新生兒貼身穿的內衣,其設計、縫製等所有的細節都密切貼合初生嬰兒皮膚嬌嫩、體態綿軟等身體特征,包含著父母家人對孩子的精心嗬護之情。所謂毛衫,是指衣邊不折縫、呈布的自然毛邊的衣服。其實用意義在於不會摩擦皮膚,還有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的寓意。毛衫一定要用柔軟的純棉布和棉線縫製,多采用大襟式樣,不用紐扣固定,而是在裏襟綴一根細細的布帶,從腋下的小洞穿出,與外襟的帶子輕輕打一個活結。過去毛衫都是自家手縫,現在商店雖都銷售成套的嬰兒服裝,但很多家庭的老人仍習慣親手為家裏新生的孫輩縫製毛衫。
中國北方民間還有過讓小孩穿百家衣的風俗。嬰兒誕生後,其姑、姨、外婆等親屬向街坊鄰裏每家討一點布角料,然後將五顏六色的布角拚成衣服,稱作百家衣,又稱作百寶衣、吉祥服等。人們認為孩子穿著這種衣服可保平安。
2.肚兜
肚兜是漢族男女兒童的貼身內衣,也稱作兜肚,顧名思義,其作用就是把孩子的小肚子兜起來、保護起來,而肚兜的寓意遠勝於這種服飾的實用功能。肚兜為菱形,以對角線為上下,也有呈橢圓形的。肚兜多用紅布或紅花布製作,上麵繡有吉祥圖案或祝福字樣。北方地區流行在肚兜上繡上紅褐色的蠍子、黑色的蜈蚣、草綠色的蟾蜍、黃褐色的蛇和白色的壁虎等“五毒”圖案,以毒攻毒,為孩子驅病害保安康,稱作“五毒肚兜”。
3.開襠褲
開襠褲是前後褲襠不縫合的童褲,漢族男女幼兒一般都穿著這種褲子,便於孩子及時大小便。開襠褲可做成背帶褲樣式,無須係腰帶,在背部褲腰上縫兩條寬帶子,交叉後過肩至胸前褲腰係上扣子相連。開襠褲依季節分為單褲、夾褲和棉褲。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還會縫製一個綴有帶子的小棉墊,自後向前圍係在腰上,為穿著開襠褲的孩子保暖,俗稱“屁簾兒”。
4.桃子頭
“桃子頭”是漢族小男孩的傳統發式:給新生兒剃頭時在頂部留下一片頭發,或者剃成桃形,或者剃成圓形,用這片頭發保護嬰兒尚未閉合的“囟門”。桃子頭在漢族兒童發型中獨具民俗意味。還有一種男童發型叫“鱉尾兒頭”,就是隻在腦後留一撮頭發,形狀像鱉的尾巴,其餘的頭發都剃光,有保佑孩子長命百歲的寓意,所以也叫“百歲毛”。有的地區男孩從出生到入學前一直留桃子頭或鱉尾兒頭。現在包括在城市裏,也有給學齡前男孩留鱉尾兒頭、桃子頭的,甚至在成年男子時髦發型中也能看到桃子頭的影響。過去家族中幾代單傳的男孩會留“鐵箍型”發式,頭頂中心剃光,周圍留一圈短發,耳際上麵也全剃光,留下的一圈頭發看上去像一個鐵箍,意思是把孩子牢牢“箍”住。
5.狗頭帽和虎頭帽
漢族兒童戴的多種帽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狗頭帽和虎頭帽。按民間的說法,戴狗頭帽是期盼孩子像小狗一樣皮實好養,戴虎頭帽是期盼孩子長得像小老虎一樣壯實。狗頭帽是兒童在冬季佩戴的一種風帽,因外形似狗頭而得名。狗頭帽多用鮮亮的綢緞縫製,頂部兩側各有一隻“狗耳朵”,額頭上繡有小狗的麵孔,帽子後部有披風一直搭到肩部,披風底邊呈波浪形,兩邊各綴一根飄帶,有的還在披風上綴上幾顆小鈴鐺,隨孩子身體活動而叮當作響,很是有趣。狗頭帽保暖性極好,係上帶子,帽子可將孩子的整個頭部包裹得嚴嚴實實,隻露出眼睛以下的麵部。虎頭帽樣式與狗頭帽相近,隻是“狗耳朵”換成了惟妙惟肖的兩隻毛皮“虎耳朵”,帽子前部正中繡上“王”字,孩子戴上神氣十足。
6.虎頭鞋
舊時的童鞋多做成虎、獅、龍、牛、豹、羊、兔、貓、狗等生命力旺盛的動物形象,在山西民間稱這種鞋為“獸鞋”。這些童鞋由手工繡製,有單有棉,造型各異,憨態可掬,寓意明顯,其中最流行的是虎頭鞋。虎頭鞋,有的地方稱作“老虎鞋”,用與虎皮顏色相近的黃布縫製,鞋頭上繡虎頭,虎頭額上繡有王字,有的還在鞋跟做一個虎尾巴,活靈活現。虎是百獸之王,給孩子穿虎頭鞋是希望除害辟邪,祈盼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感受民族服裝秀
1.參加當地舉辦的民族服裝展覽會或服裝表演等,組織學生進入現場開展活動,或借助專業實訓教室、多媒體課件創設模擬實踐環境。
2.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幹小組,確定組長。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實踐環境,進行實地參觀,積累素材,創作講解詞或導遊詞。
3.每組學生輪流模擬演示為遊客講解某民族服飾的曆史與民俗。
4.其他學生作為遊客,向導遊提出有關問題。各組相互交流評價。
5.教師對各組的模擬演示進行點評。
1.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news/newslist.asp.class61.
2.http://www.folk365.com/html/WikipediaPicList.aspx.menu16&node20.
3.顧建華:《衣食住行話文明·服裝》,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4.賀琛:《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民間服飾》,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1.收集有關反映服飾民俗的成語和俗諺,並編寫在導遊詞中。
2.準備“唐裝”、旗袍、中山裝等較易尋找的中式服裝,在班裏舉辦一個小型服裝表演,並編寫解說詞,進行現場介紹。
1.試舉例分析影響服飾民俗的主要因素。
2.舉例說明中國服飾民俗的特色。
3.通過家庭調查,結合實際談談服飾民俗的變化。
4.從曆代服飾民俗中,你得到了哪些關於穿戴打扮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