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江方塔園
位於鬆江區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原名興聖教寺塔。興聖教寺始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949年),方塔建於北宋熙寧、元祐年間(1068—1094年),距今約900年。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道毀,隻剩下塔和一座鍾樓。塔身修長,共9層,高42.5米,因襲唐代磚塔形製,呈四方形,故俗稱方塔。
方塔園園址原是唐宋時期古華亭的鬧市中心,東有愛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彙聚地,又是鬆江遺址的縮影,1978年開始規劃籌建了方塔園。以方塔為中心,保存鄰近的明代大型磚雕照壁、宋代石橋和七株古樹;從園外遷建明代楠木廳、湖石五老峰和美女峰、假山、清代天妃宮大殿;地形改造仿縣境中有名的九峰三泖,在園中堆9個土丘,開挖河池,並點綴亭榭;保留原有的大片竹林,以草皮和主題樹種統一全園底色,建成一個自然、空曠、幽靜、觀賞文物為主的園林。走進方塔園這一神奇的古建築、古文物雲集之地,會使您自然地產生一種懷古思賢的情感。園內主要有國家級文物宋代方塔(原名興聖教寺塔)、市級文物明代大型磚雕照壁、縣級文物宋代望仙橋、明代蘭瑞堂(又名楠木廳)、清代表妃宮、清代陳化成祠堂。還有仿古長廊(內有董其昌懷素貼)、古塹道、何陋軒、塔影舫、五老峰等。在1999年世界建築師大會優秀設計展上,方塔園榮獲50個優秀設計作品中唯一的園林設計獎。台灣園林學會主席淩德麟教授曾撰文寫道:方塔園是“大陸最好的城市公園。”
方塔園的古文化風采,不僅吸引了眾多訪古覓幽的遊人,還吸引了許多拍攝曆史題材的影視工作者,《西廂記》、《牡丹亭》、《竇娥冤》、《聊齋》、《封神榜》、《濟公》、《楊乃武與小白菜》、《祝枝山傳奇》等10多部影視劇都曾在園中取景。
醉白池
位於鬆江區人民南路64號。醉白池是上海著名的五大江南古園林之一,醉白池的前身為宋代鬆江進士朱之純的私家宅園,名叫“穀陽園”。清順治七年(1650年)工部主事顧大申在明代舊園遺址上所辟建。園林布局以池水為中心,環池三麵皆為曲廊亭榭,晴雨均可憑欄賞景。醉白池之名取於蘇軾《醉白堂記》,謂宋代宰相韓琦慕唐詩人白居易晚年以飲酒詠詩為樂而築醉白堂。顧大申擅繪畫,善詩文,亦慕白居易之樂而以“醉白”為池、園名。醉白池池沼麵積有600餘平方米,亂石堆砌,別具一格。內有老樹軒、池上草堂和鴛鴦亭等勝景及宋、明以來的名人碑碣、石刻。那曲亭榭圍擁池水,遊人依欄賞景,趣味盎然。池南廓間壁上有《雲間邦彥圖》石刻,鐫明、清鬆江府屬各縣鄉賢名士百餘人之畫像,刻畫甚工。嘉慶二年(1797年)改為育英堂。建國後,恢複園林。1959年修複開放,並擴充麵積至76畝。園內多樟、女貞、桂等古樹。1983年又增建“賞鹿廳、玉蘭院、深柳讀書堂、雕花廳”等。早在清初就頗負盛名,已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鬆江唐經幢
位於鬆江區中山東路小學內,上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建於唐大中十三年(859年)。這座唐經幢共有21級,高9.3米。幢身8麵,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全文,並有題記。其餘各級,如托座、束腰、華蓋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紋、寶相蓮花、寶珠、卷雲、力士、天王、菩薩、供養人及盤龍、蹲獅等。整個建築高大美觀,雕刻細膩,線條洗煉圓熟,人獸以至花卉均有豐滿之感,具盛唐風格。
鬆江清真寺
位於鬆江區缸甏巷21號,鬆江清真寺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元朝至正年間(1364-1367年)。該寺是一座融合中國宮殿式古典風格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寺東側為邦克門樓,又名宣禮塔,是為穆斯林前來禮拜用的。屋麵十字脊,內壁為磚拱球頂,下辟門洞為出入道口,這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西側為禮拜大殿,是明代建築,古色古香,與玲瓏剔透的邦克門樓相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