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作者:歐陽文清

“幹校”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簡單的解釋即幹部學校的簡稱,百度詞條補充了一些說明:培養訓練幹部的學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來的,接收幹部和知識分子勞動改造的農場,亦稱五七幹校。

《現代漢語詞典》僅僅本意的解釋,不知是否有意淡化。這個在新中國曆史上曾經頗為流行的詞語已變得陌生,年輕人很少能接觸、了解這個詞語以及與它相關的曆史。之前曾讀過李城外先生主編的《向陽湖紀事——鹹寧“五七”幹校回憶錄》一書,關於馮雪峰、郭小川、冰心等人的“幹校事跡”,是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展現出來的,讀完讓人思緒萬千。本期開始連載的徐方先生的《幹校雜記》變了臉,近乎血淋淋的對苦難的回憶、剖析,讓人對這個詞語、這段曆史多了敬畏和後怕。

不可避免地,所有人對於生活,怎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遭遇苦難,既然無法逃避,那麼索性淡然處之。《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一文中錢氏夫婦在“風暴”來襲時,除了“好運氣”外,謹言慎行是他們淡然麵對苦難的一種體現。本期的《另一種“長征”:群體記憶裏的“代表”之路》展現的則是另外一種與苦難的“遭遇戰”。如今參加政協會議,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讓代表們毫無舟車勞頓之感,艱難險阻更無從談起。可六十五年前的第一屆政協會議參會代表們不但要麵對國民黨的阻礙,甚至有被暗殺的危險。是對真理、信仰的追求,使他們從容麵對苦難,留下了難忘的曆史。

是啊,麵對苦難,我們的話題似乎有些沉重。但通過這些閱讀,得到了他人戰勝苦難的經驗,又何嚐不是一種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