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上麵比蒙下麵容易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張鳴
官家幹事,少慢差費。如果一把手親自督辦,抓的緊點,興許少慢差可以免了,但費是一定的。官家不怕花錢,無論錢多也好,錢少也罷,就是要多花錢。私人花一個錢能辦的事,到了官家,多上三倍也不止。不是官家特別有錢,而是不多花點,經手人就沒了油水。所以,凡諸官家的工程,耗費必多。所以,這塊肥肉,一般都是跟官或者官家有特殊關係的公司才能拿到。其實不用拿到整個工程,隻需撿點剩兒,就夠吃了。現在的規矩是,有關係的公司拿到工程,然後層層發包下去,最後施工那個,就是馬路工程隊,必須用最便宜的材料,最賤的人工,才能撈一點殘湯剩水,當然,工程質量,就隻好見鬼了。好些擺在麵上的麵子工程,架子雖然不倒,但裏麵也是亂七八糟的,北京的西客站,世紀壇,甚至國家大劇院,別看外麵那麼漂亮,裏麵三層的看台,居然陡得驚心動魄,一不留神,就會栽下去,看客的歲數大點,都不敢邁步。工程是大油水,平日持續的油水,還是采購。凡是采購,分散采購分散貪汙,集中采購集中貪汙。隻要官家買的物件,勢必要比私人買的貴,東西貴,就有回扣。買的越多,回扣越多。甚至一些單位專做福利的工會,一時間也喜歡給自己的職工發實物。有采買,就有好處。近來,地方政府的離譜采購頻繁曝光,其實隻是冰山一角。
這種事兒,自古皆然。古代最大的官家,是皇帝。君不見,《水滸傳》上名妓李師師一口一個官家,叫的就是宋徽宗趙佶。這種官家,是最大的冤大頭,凡是沾邊的,都在他身上撈銀子。遠的不說,就說清朝。清代鑒於明代的宦官太霸道,把個皇帝當擺設了,所以宮裏的事物,不用太監,設內務府來管,太監隻用來伺候人。原本有省錢的意思在裏麵,可是,這樣一來,居然造就了一個曆史上最肥的衙門,冤枉的錢,一點不少花。
清代的內務府,不僅負責宮裏的采買,自己還有各種名義上給皇帝進貢的基地,從黑龍江的飛龍、鰉魚、大馬哈,到廣州海關的外國自鳴鍾,都從基地出,歸內務府掌管,內地還有數不清的皇莊,個個都像紅樓夢的賈府的莊子一樣,都要向內務府繳納貢品的。皇帝一個人,加上後妃,清代的後妃數量又不多,能吃能用多少?最後還不都以皇帝的名義,便宜了內務府。有清一朝,凡是在內務府當差,官無論大小,都肥得不得了。有這麼多進貢的進項,原本是伺候皇帝的內務府對皇帝,也照樣下得了手,皇帝要點什麼,都貴得離譜。
嘉慶皇帝是個出了名的儉樸人,恨不得穿補丁衣服的主兒。老子乾隆大手大腳,南巡北狩,把錢花冒了,國庫空虛,國家多事,用錢地方多,他看著心痛,一個錢當兩個花。沒事就跟臣子算賬,包括跟內務府算賬,生怕他們花多了。可是,算賬本是下麵人的長項,算來算去,皇帝隻能挨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滿朝文武一齊勤儉節約,其實不過為了討他的好,大夥真的穿補丁朝服來上朝,破朝服其實都是假的,害得京城的裁縫店,不做衣服專打補丁。當然,臣子們尤其是內務府蒙皇帝,也有露餡的危險。一次,正事議了,嘉慶問一位軍機大臣,說你早餐吃什麼?大臣回答說,吃了四個雞子。嘉慶驚呼,你這麼奢費呀?一個雞子十兩銀子,你一餐就吃進去四十兩。大臣知道皇帝是被內務府給蒙了,但又不敢說破,隻好回答說,臣吃的雞子,都是破皮不中上供的,每個不過幾文錢。嘉慶的兒子道光,也很會過日子,但比他老子稍好一點,至少不再提倡穿補丁衣服了。一次,不知什麼機緣,吃到了外麵街上的一碗片兒湯,感覺味道好極了,於是讓禦膳房也照樣做。內務府不敢怠慢,籌劃良久,跟皇上回報說,若要片兒湯,得成立專門的膳房,聘專門的廚子,設專官管理,整個預算須幾萬兩銀子,常年經費,也得數千兩。皇帝說,那個什麼地方的街上,有家館子做這個做的特別好吃,每碗不過四十文,讓人去買一碗不就得了。不久,內務府回稟,那家館子已經倒閉關門(不關也得關,否則斷了內務府的財路)。最後沒辦法,肉痛銀子的道光隻好不吃了。到了同治年間,內務府蒙人依舊。同治大婚,采買皮箱,尋常不過幾十兩銀子,可是,最後報銷,每對居然要九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