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老舍《茶館》裏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我的小說《八月驕陽》裏寫到“文化大革命”,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我們樓裏有個小夥子,為一點兒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麼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裏的)說,大家應該主持正義,讓小夥子當眾向小姑娘認錯,這二位同聲說:“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裏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基礎甚至已經下沉,隻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麵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選自《獨坐》/汪曾祺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