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斑海豹約會渤海灣(3 / 3)

食物來源問題,將是今後斑海豹生存麵臨的最嚴峻問題

除了對棲息地內的斑海豹進行監測研究之外,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還與韓國鯨類研究部門合作,一起開展了斑海豹洄遊路線的衛星跟蹤研究。在此前的研究表明,渤海內的斑海豹種群主要在大連的虎平島、盤錦的雙台河口和山東廟島群島附近的海域繁殖,然後到韓國白翎島附近度夏。如此反複,活動範圍基本在黃、渤海。這次的衛星標記放生活動就是為了精確驗證這一洄遊路線,以加強斑海豹的研究和保護。

2008年4月13日,四隻被救助的斑海豹開始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它們被安裝了衛星定位裝置,並且進行了編號,以便可以準確地跟蹤定位斑海豹的洄遊路線,進一步了解它的棲息區域。衛星裝置隻有電腦鼠標大小,每個衛星裝置價值5000美元,但有效期隻有半年左右,而且當斑海豹的新毛長出,或者電池電量用盡,這些衛星裝置就完成使命了。

斑海豹為了繁殖後代和覓食,每年都會進行季節性的遷徙。通過衛星跟蹤調查發現,斑海豹遊出渤海後,一部分沿黃海北部遼寧省沿岸經朝鮮南下到達韓國的白翎島,一部分從黃海北部深水域直接遊向韓國的白翎島。這表明,韓國白翎島周圍的斑海豹種群與我們遼東灣斑海豹種群是同一種群。

白翎島是韓國在黃海岸北部最大的一個島嶼,麵積有45.6平方公裏。一般每年3月中旬就可以在白翎島周圍海域觀察到斑海豹。隨後數量逐漸增多,在七八月份達到最高峰,其中包括已在別處脫換完毛的成獸和未成年的幼獸。斑海豹在這裏換毛、索餌度夏,爭奪交配權。近年的觀察記錄顯示,在白翎島7~8月間最多日觀察數可達370~400頭之多。至10月份,已懷孕待產的斑海豹首先離開白翎島遊向繁殖場,而後其他的斑海豹陸續遊向繁殖場。遷徙的斑海豹沿朝鮮西海岸,經黃海北部遼寧沿岸,穿越渤海海峽。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王丕烈經過調查觀測後認為:“每年11月份以後,斑海豹穿越渤海海峽陸續進入遼東灣。一部分直接由老鐵山水道通過;另一部分經廟島的跎磯水道,並在該處稍事停留,而後北上。不過,11月起陸續進入渤海的斑海豹,在遼東灣海水結冰前似乎並不使用三個傳統的棲息地。”到了12月份,斑海豹就完全撤離白翎島,進入遼東灣冬季繁殖區。至翌年3月中旬後又開始陸續返回白翎島。

除了對斑海豹的遷徙生態行為進行考察研究之外,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還采用生物分子技術,將中國境內的斑海豹與韓國白翎島的斑海豹進行了比對,從而確認無誤:韓國白翎島的斑海豹種群與遼東灣斑海豹種群是同一種群。自此,渤海斑海豹的洄遊遷徙之謎已經完全揭開。

不過鹿誌創告訴我們,雖然佩戴衛星裝置的斑海豹有一隻到達了韓國的東海岸,但他們推測,黃渤海的斑海豹種群可能是一個和外界沒有溝通聯係的獨立種群。

目前,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種群,渤海斑海豹的數量基本上穩定,但是現實情況並不容樂觀。廟島群島水域是斑海豹的洄遊通道,同時也是洄遊海魚的洄遊通道。林克武告訴我,現在斑海豹最喜歡棲身的那片礁石區,過去漁網撒下去,網裏滿滿的都是小黃花等魚類,“那時候出趟海,船裏的魚貨堆得滿滿的,現在根本沒有啥魚了。”如此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勢必造成斑海豹食物緊張。老林說,現在,聰明的斑海豹已經開始打漁民養殖的水產的主意了。它們會咬破水產養殖的網箱,捕食裏麵的魚類或者貝類,吃完了還大模大樣地躺在漁排上曬太陽。受害的漁民對它們愛恨交加,卻又無可奈何。

斑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動物,它主要以魚類為主要食物,也食甲殼類和頭足類,而且食量很大,一隻60~70公斤重的海豹,每天需要食用鮮活水產品七八公斤。而目前由於海岸和海洋工程不斷推進與擴大,原始的灘塗、港灣日漸減少,灘塗貝類產量逐年下降,斑海豹需要的魚類資源和甲殼類食品,已開始發出了黃色預警信號。韓家波副院長表示:“食物來源問題,將是今後斑海豹生存麵臨的最嚴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