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珊瑚工程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其附近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靛藍,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綠等色,異常鮮豔。連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海底奇觀。

地理位置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半球,它縱貫澳洲東北沿海,北至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綿延伸展共有2011千米。

自然氣候

大堡礁的氣候四時皆宜,年平均氣溫在23℃,隻有在夏季的1月才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

海島風情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曆史。目前,它的麵積還在不斷擴大。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它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塊塊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豔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大堡礁水域共約有大小島嶼600多個,其中以綠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較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島嶼,其實是海中山脈的頂峰。俯瞰大堡礁,猶如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綻放的碧綠的寶石一般。這些各有特色的島嶼現都已開辟為旅遊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遊客。

礁島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質構成了今天的珊瑚礁。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在22℃~28℃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遊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複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形成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厘米~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己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曆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以及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綠等色,異常鮮豔。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隻有低潮時略露礁頂。這裏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係,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在遊客眼中,珊瑚礁美麗、安詳,其實這裏經常發生爭奪食物和空間的“戰爭”。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兩大類,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些珊瑚比其鄰居生長得快,就可以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裏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幹二淨。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著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遊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