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教堂

大教堂是慕尼黑最著名的建築,建於15世紀,但在建造之初,由於種種原因,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在停止建造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當時哥特式的建築時代已完全過去了,從意大利傳來了一種新型的建築風格,即文藝複興風格。哥特式教堂當然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圓頂,人們將其稱為“羅馬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意大利風味的”。正是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一些比較古老的、同樣也是哥特式的教堂發生了改變,也被安上了圓頂,同時,還有許多建於17世紀的教堂建築從此開始就采用“洋蔥”塔頂。

風土人情

慕尼黑人從服飾上看既有穿著入時、出入酒吧和迪廳的年輕人,也有穿著巴伐利亞皮褲、頭戴極具民族特色的巴伐利亞氈帽的人們。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萬賓客來此歡度這一盛大的節日。慕尼黑的啤酒節源於1810年,是為慶賀巴伐利亞的儲君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慶祝活動,後固定下來,成為每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一百多年來每逢9、10月,全城街頭一派“啤酒氣氛”,街上啤酒小吃攤林立,人們坐在長條木板椅上,手捧能裝一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盡情暢飲,整個城市一片歡騰,幾百萬升啤酒,幾十萬隻香蕉會被一掃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們展示著他們的能喝善飲。

維也納——音樂之城

地理位置

維也納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麵環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

概述

維也納屬中歐型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溫差和晝夜溫差較大,多雨;東部為大陸氣候,溫差小,雨量小。

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麵貌。音樂崇拜者會為一場音樂會而不遠萬裏,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則是一種浪漫的體驗。

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冬溫夏涼。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有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麵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麵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疊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維也納是藝術氣息最為濃厚的歐洲古城之一,城中的奧地利國家美術館、阿爾蒂娜博物館和列支敦士博物館等任意一座珍品展館,都是值得多拿出時間來參觀的藝術勝地。而包括世界十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列奧波多博物館、藝術大廳和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在內的博物館區,其各有側重的博物館都是維也納不俗品位的體現。

維也納是一座處處留有世人耳熟能詳的音樂家足跡的城市,也是一座懂得尊重藝術的城市。保存完好的莫紮特故居和墓碑,舒伯特出生小屋,貝多芬先後居住過的帕斯克拉蒂小屋、哈利根施塔特小屋和英雄小屋等地,都是令無數後來者敬意頓生的地方。在維也納處處可見的音樂家雕像,如城市公園中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雕像、皇宮公園中莫紮特的雕像和廣場上貝多芬的雕像,都承載著維也納對這些大師最誠摯的禮讚。至今,在音樂聖地——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中,仍時時演奏著他們經久不衰的經典曲目。

景點攻略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也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它坐落在維也納老城環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的包廂劇院。1861年,由奧地利著名建築師西克斯鮑和繆爾設計督造,於1869年5月15日建成開幕,首場演出的是莫紮特的歌劇《唐璜》。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改名為國家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