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但如果僅靠這樣就來衡量仁政,在當時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趙雲說道。“當時,我確實見到公孫瓚治下的百姓活得不錯,相比於四世三公的袁紹,我認為公孫瓚常年防守大漢的北疆,作為軍人會更親民一些。不過後來我卻發現,雖然公孫瓚的確沒有欺壓過百姓,但袁紹也同樣沒有壓榨百姓,而論及名聲,無論是公孫瓚還是袁紹,都比不過當時的幽州刺史劉虞。”
趙雲繼續說道:“雖然亂世會死很多人,但如果你以為死人是因為君主不仁就大錯特錯了。當時,除了不計後果進行叛亂的,還有袁術那樣為數不多的傻子,幾乎所有諸侯都知道:‘百姓意味著兵源,意味著稅收’。但凡想做一番事業的諸侯,就不會欺壓百姓,這一點,不光包括曹操,先帝和孫策,當時的很多諸侯都能做到。”
“不知從什麼時候,我開始明白過來。不壓榨百姓的那種‘仁政’,並不是我真正追求的‘仁政’,因為壓榨百姓的諸侯,首先就不可能在這亂世中生存下來。我曾經考慮過,既然有抱負統一天下的人有不少,那還不如挑選一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做為主君,天下早一些統一,治世就早一些到來。”
“沒錯,第二次我在鄴城見到先帝,但那次會麵是出於偶然。實際上,我是想要投奔袁紹所以才去那裏的。當時的我,隻能說是個懂些武藝,略讀過幾卷書的鄉下人,因為生在河北,而袁紹將河北統一,頗有南下統一之勢,我想著如果投奔袁紹的話,即使平凡人家的我做不了多麼大的官,也能盡可能加快天下統一的速度。不過因為遇到先帝,這個決定被改變了。當時的先帝對我很是讚賞,他雖然名義上歸附於袁紹,但卻經常盤算著自己幹一番事業,而這些話,他卻毫不保留地講給了我。也就是在那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決定離開袁紹,跟著先帝一起去汝南。”
說到這裏,趙雲似乎有意讓趙興揣測,故意停頓了一下,而趙興也試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件事,我也聽我妻子曹綾說過他爺爺對袁紹的評價,說袁紹誌大而智小,外寬內忌,色厲而膽薄,兵多而分化不明,將驕而行政不一,雖然聲勢浩大,兵多糧廣,也隻是看起來可怕而已。先帝看人一向很準,恐怕也是知道袁紹的這一點所以才打算離開的吧。”
聽到這裏,趙雲又喝了口酒,苦笑道;“你有魏國的公主為妻,曹操的事從她那裏聽來得應該是最準了吧。曹操即使是大漢的****,但他的能力也讓人不得不敬佩,他說得的確都是袁紹的致命缺點。”
而說到這,趙雲又搖了搖頭。“不過即便如此,曹操的那場官渡之戰也勝得很險,若不是許攸倒戈,袁紹指揮失當,哪怕這些失誤推遲一兩個月發生,曹操都有可能先撐不住。在事後我們雖然都知道是曹操贏了,但當時,曹操也隻是為了鼓舞士兵而那樣說,他自己絕不是穩操勝券。至於我和先帝,在那時不了解曹操的情況,隻知道袁紹的人力,物力都遠超過曹操,其聲勢浩大不可一世。老實說,先帝當時確實說過袁紹的缺點,但袁紹會輸,他可從未想過。倒不如說,先帝說得:‘要建立一番功業’,是建立在袁紹打贏的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