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戰事之後(1 / 2)

第五十八章戰事之後

在取得戰果的同時,漢軍也是人困馬乏,一時間無法東進。而在戰略上,趙興也不想繼續將吳國逼入死路,這次進攻,漢軍牽動全身,而魏國在失去南郡後,也將近十萬大軍開赴南郡,但在趙雲的堅守下,直到趙興拿下整個荊州,南郡也穩若磐石。南郡是位於長江以北,經略荊南的重要戰略據點,正因為拿下了南郡,之後趙興攻打荊南才會有所進展。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魏國和吳國還沒有做到真正的“同盟”。即魏軍在這場戰爭中對漢軍的壓力,就算派再多的兵馬也不過能再南郡做文章。因為沒有南郡這個位居長江上遊的戰略要地,配合益州水師順江而下,魏軍連長江都渡不過去。

但魏軍之所以隻能從荊州渡河,是因為揚州是孫權的老巢,隻要孫權還想要當自己的吳王,他就不可能讓魏軍從揚州渡過長江,再西進對付漢軍。魏軍能從揚州渡江,對趙興來說的確是件頭疼事,所以他現在不想東進滅吳。

在之前漢軍攻下長安,取得雍凉後東吳態度的變化就能看出,東吳之前聯合季漢,不過是利益上的一致。如果季漢和魏國實力相當,孫權絕對會倒向曹魏,因為關羽的仇擺在那,孫權知道投降季漢絕不會有好下場,所以狗急跳牆時,他必然會投魏而不是投漢。

而如果趙興現在就邁出滅吳的最後一步,曹魏隻要是有點智慧的人,就會勸曹睿和季漢一起攻打已經危在旦夕的東吳,那樣東吳就徹底沒了生存的希望,而孫權也一定會在那時徹底倒向魏國。現在出兵滅吳,不過是給曹魏做嫁衣,在確定東吳和魏國會聯手對付季漢時,讓他們兩個都獨立自主,各自打些小算盤才是最好的選擇。

荊州平定的消息傳回了關中,季漢舉國慶賀。對於季漢來說,荊南的意義不光是一塊地盤,那是季漢的開國之君,漢王朝繼光武帝劉秀第二個中興之主的隆興之地。要知道,沒有赤壁之戰分得的荊州,入蜀怎麼會輪得到劉備?荊南在劉備手中被經略了十年有餘,被東吳搶走了七年,如今又回到了季漢手裏。更重要的是,荊南不再是“借”來的,當時的劉備,沒有實力,為了發展,隻能苦口婆心地區求孫權多借給自己一部分領地,但如今,季漢通過自己的實力搶回了荊州,這說明季漢已經今非昔比。

季漢的百官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季漢不會作為一個割據政權被記載史冊,而是作為大漢王朝第三個大一統的曆史時期流傳下去。

不過高興歸高興,後麵的問題也是朝廷必須要考慮的。荊南和上庸,關中這些地方不同,並不是能靠一個要塞就能完全守住的地方。雍州有潼關渭水,漢中到上庸,易進難退,隻要把守住高地,也算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荊南不光要靠南郡的駐守防備北方的魏軍,東邊對東吳也並沒有險要可守,必須要有一位將領駐守於此。

這位鎮守荊州的將領,要掌握重兵,不光要能在敵人兩路夾擊時保全自己,還要在季漢下次出兵時與關中配合,兩麵夾擊魏國。他必然有著極高的威望,能鎮服全軍,又決不能孤傲,讓手下背離他去投奔敵國,更要能肩負得起沉重的內政工作,讓經曆過戰火,百廢待興的荊南恢複生產農業,為國家帶來實質的效益。

百官的意見幾乎是統一的,如今朝中沒有人比剛剛為季漢奪回荊州的首要功臣趙興更適合擔任荊州牧一職。趙興年紀輕輕,才二十三四歲,論其功績卻能和張飛和趙雲比肩。而後兩者都已經年過花甲,能在戰場上活躍已屬不易,讓他們在遠離京師的荊州承擔如此重任,得了重病,可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