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民族氣脈的生死博弈(1 / 2)

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民族氣脈的生死博弈

綜述與書評

作者:蔡鈞 林良敏

最近,王國梁的長篇曆史小說《大營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就作品的氣質而言,《大營救》或可稱為《秘密大營救》《香港大營救》《勝利大營救》,因為作品自始至終充滿了一種以正義的大智慧、大謀略、大氣魄戰勝日本法西斯的大侵略、大陰謀、大邪惡的命運感和危機感。從中華民族曆史氣脈的層麵上來體察書中展現的種種曆史場景,毫無疑問,“大營救”是一場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博弈,《大營救》是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曆史活劇。

《大營救》的主要內容是,1941年12月7日日寇發動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就急速進攻香港,並陰謀逮捕我國在香港的一大批最優秀的文化人士和民主精英,企圖滅殺我中華民族的氣脈和基因,妄圖從根基上征服我中華民族。在這個曆史緊要時刻,我黨領導人周恩來迅速作出決定,緊急指示我黨在香港的地下工作者廖承誌等人,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把在港的一大批文化精英、愛國人士從日寇槍口和刺刀下營救出香港,送回祖國的懷抱。於是,廣東惠州這個祖國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東江縱隊的根據地,就成了這批文化人虎口脫險,在黑暗中向往的燈塔之城。

當我們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經受了無數次充滿懸念的緊張、驚險甚至恐怖,越過了千難萬險,最後回到了祖國溫暖的懷抱東江遊擊區的深圳、惠州曆史過程時,我們被他們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歡樂強烈地感染著,久久難以平靜。

這部20多萬字、故事性極強的長篇曆史小說《大營救》不愧是一部具有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代傳媒價值的難得的好作品。

《大營救》有四大特點:

一是史料豐富,紀事翔實。作品既能在宏觀曆史場麵上展開,又能在事件細節上收攏,巨細分明,虛實有致,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非常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如珍珠港事變前後的情報戰、日軍突然進攻香港和香港難民的驚慌失措、文化精英們的吃緊和日軍強迫召開文化人和女明星酒會,等等。這些曆史事實都是讀者和觀眾所渴望了解的,都是極富獨特觀賞吸引力的場景。因此,我們覺得,《大營救》不僅是一部讓讀者可以真實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進攻香港這一幕野蠻凶殘的曆史場景的長篇曆史小說,如果能改編成電影,它還將會是一部充滿電影元素極其精彩的曆史钜片。

二是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廖承誌,廣東惠州人。他在接到周恩來同誌緊急指示後,刻不容緩地迅速行動,研究計劃、布置細節、偵察情報、與敵周旋、偷渡關卡、運籌帷幄……他是這場生死大營救的核心人物。這位中國革命鬥爭曆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以其對黨的無限忠誠、大無畏的膽略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黨的領導下,在東江縱隊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這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最緊急、最驚險的民族精英大營救。這場大營救內幕故事燴熾人口,而廖承誌及地下黨的一批核心領導的忠誠和智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是我黨的勇謀俱佳的戰士,也是這段曆史的創造者。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何香凝、茅盾、鄒韜奮、柳亞子、梁漱溟、蔡楚生、胡蝶等一大批文化精英才得到解救,才得以在以後的中國革命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上演一場場更加威武雄壯的活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