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的三維解讀(2 / 3)

二、係統性

《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是學術界第一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科技事業的曆史進程、主要成就、經驗教訓作出係統總結的專著,其研究內容與研究視角具有鮮明的全麵性與係統性。從橫向角度看,著作的研究內容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的科技思想、科技方針和科技實踐活動,涵蓋了科技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政策與措施、成就與影響;從縱向角度看,研究的時間範圍囊括了中共從創建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的30餘年,包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從形成到成熟,中共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從初創到繼續發展。作者將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科技思想與實踐視為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來研究,共分為6章來論述:中國共產黨對科技問題的早期認識,中共領導下科技事業在革命根據地初創,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科技思想與政策,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科技實踐活動,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科技事業的繼續發展,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領導下科技事業的特點、意義與基本經驗。這六個章節的內容安排顯示了研究對象內在的邏輯性,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民主革命時期黨領導科技工作的完整曆史畫卷。

實際上,學術界對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科技活動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晚,係統性研究更是一直空缺。長期以來,人們對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史研究集中於政治、軍事方麵的鬥爭以及經濟、文化方麵的活動,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那時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直到上世紀80年代,武衡率先改變了這種局麵。武衡是我國科技戰線的重要領導人。1982年他聯絡一些在戰爭年代工作於科技戰線的老同誌,開始搜集整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發展科技事業的史料。1983年至1989年,由他擔任主編的8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由中國學術出版社相繼出版。與此同時,武衡獨撰的專著《延安時代科技史》也在1988年麵世。這些史料和著作的出版,引起了學術界對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科技活動的關注。此後20多年裏,陸陸續續有一些學者涉足這一學術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誕生了一批。但是總體來看,學術界對民主革命時期黨的科技思想、政策、活動的研究還是非常薄弱,有份量的成果並不多見。其中最為根本的缺陷就是一直隻有一些零散性、片段化的研究成果,而缺乏全麵係統的研究。很顯然,即便是武衡的《延安時代科技史》,它“所反映的史實,基本上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主要反映了陝甘寧邊區的科學技術工作”。[2]P487-488其它相關論文和專著,同樣隻涉及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科技思想與實踐的某個側麵或者某一階段的內容。直至最近,邱若宏教授的《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這部專著出版,此種局麵才得以徹底改觀。

《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既講科技思想,又講科技實踐;既闡述科技政策,又闡述科技成就,是全方位的立體把握和宏觀研究,做到了思想、政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學術研究中,既需要微觀的實證研究,又需要宏觀的綜合把握。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升。隻有微觀視角,必然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隻有宏觀審視,也會大而化之,空洞無物。所以,真正的全麵係統之作,必然是宏觀中有微觀,微觀中有宏觀,是二者的完美結合。《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便堪稱這樣的一部專著,它立足於宏觀視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科技思想與實踐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全麵考察,但是另一方麵,它也處處體現著小心求證的縝密細致。它詳實考證了大量曆史事實,比如建黨時期中共對科技問題的早期認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科技事業的初創,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科技事業的繼續發展等等,從而使民主革命時期黨的科技活動體現出完整性。正因為如此,該著才名副其實地成為學術界第一部全麵係統地總結並研究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科技思想與實踐的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