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傳統的變革(4)(3 / 3)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帶來了全社會的新生機。在首任總長蔡元培的主持下,“中華民國教育部”陸續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師範學校令》、《中學校令》、《實業學校令》、《壬子癸醜學製》等,在客觀上促進了安昌近代教育的發展。根據紹興縣議會頒布的《取締私塾案》,安昌的私塾才漸漸轉辦學校,有中山、長樂、啟智、彙征、吉生、東市、西扆、區立第六小學等。中山學校建於1912年,在海湖徐氏宗祠旁,私立,由文海家塾、文海書院、文海初等小學堂延續而來,現由徐氏族人發起,從義倉及宗祠籌資,加上富商裘仰山的3000元讚助而改建,1921年,因義倉管理者桂生私吞公款,學校被迫停辦。長樂初等小學建於1913年,在鎮上,商會出資,原由王厚齋私塾改建,後因與安昌鎮第一初高小學校爭奪掃街捐,王厚齋告退,由何益仁接辦,而王厚齋要何益仁繳納大洋720多元,墊付學校虧空,並將校內設施全部搬回家中,引起訴訟,學校被迫停辦。啟智初等小學建於1913年元月,在西社廟,原係私塾,其餘情況不詳。彙征初等小學建於1913年元月,租房而建,其餘情況不詳。吉生小學建於1916年,在後盛陵,私立,由徐吉生獨自創辦,學生多時達500多人,學習成績前三名者,學校發給獎金,畢業後可去吉生布廠或杭州慶成絲廠工作,徐氏族人免費入學,發學習用品及校服。東市初級小學建於1922年,在城隍殿後殿,公立,原稱安昌鎮國民初級小學,由安昌鎮學務委員韓啟鴻等發起,後多次變遷,為第8區安昌鎮第二初級小學、第9區東市初級小學、東市初級小學等。西扆初級小學建於1925年2月,在西扆廟灣,公立,由孔旦憲創建,原稱第8區安昌鎮第五初級小學,後多次變遷,為第9區西扆小學、西扆初級小學、東昌鄉中心國民學校等。安昌鎮第六小學建於1925年,在西市姚宅,公立,1929年停辦。

不寧唯是,安昌的女子教育、中等教育、業餘教育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1912年12月9日,西扆沈王氏獨資建維英初等女子學校,開女界學風,得縣知褒獎;1944年9月建清遠中學,係紹興唯一的鄉村中學,在海湖徐氏宗祠旁中山學校舊址,由紹興縣塘北行府捐集陽嘉弄部分宗祠、神會在安昌、鬥門的田產而創建,因宋安昌西謂清風鄉,加上塘北行府主任名程經遠,故稱清遠中學,留日學生蔣屏風為校長,有教師20多人,設3班,學生150多人,部分來自塘北赭山、黨山等地,住宿於嘉德當舊址,次年因日偽軍來校騷擾,暑期招生僅得8人,被迫停辦;1936年設民眾識字班,屬業餘性質的夜校,讓文盲或半文盲的店員前去掃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