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社會各群體(2)(3 / 3)

紹興民間有一種相傳日久的說法,即把鄔先生視作紹興師爺的祖師,“鄔先生是紹興師爺的祖師,這是越中老幕友所公認的”。然而關於鄔先生的生平事跡,卻鮮有記載。揆諸實際,鄔姓是浙東寧波、紹興一帶的著姓,但鄔先生的生平卻不見於紹興地方誌,即使在大量記載紹興師爺史料的《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中,也找不出有關鄔先生的片言隻語,所以平步青認為,鄔先生的傳說是“齊東野語,無可取證”。不過,若從人物及其生平事跡所反映的文化現象來看,仍具有相當典型的意義。同治末年開始,一直佐雲南巡撫岑毓英幕的紹興人全庶熙,根據前人傳說,將鄔先生的生平事跡詳細筆錄於日記中,“鄔先生名思道,字王露,以字行,紹興人。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家貧,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當時河南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雲雲。後來,《清稗類鈔》、《虞初近誌》、《春冰室野乘》等都有記載,內容大同小異,基本相似。

據說,鄔先生名思道,字王露,以字行,一說紹興人,一說寧波人。自幼喜好讀書,怎奈命運多舛,屢困場屋,又因家境貧寒,不得不外出遊幕,遂“習法家言,人稱之為鄔先生”,寓居河南開封,被河南山東總督田文鏡“羅而致之幕下”,承辦一樁棘手的案子。

鄔先生果然出手不凡,他承辦的這樁案子,上報後順利通過了刑部的審查,不再像以往那樣屢遭批駁。於是得到了田文鏡的極大信任。

有一天,“鄔先生謂文鏡曰:‘公欲為名督撫耶,抑僅為尋常督撫耶?’文鏡曰:‘必為名督撫。’曰:‘然則任我為之,公無掣我肘可耳。’文鏡問將何為?曰:‘吾將為公草一疏上奏,疏中一字不能令公見,此疏上,公事成矣,能相信否?’文鏡知其可恃也,許之。則疏稿已夙具,因署文鏡名,上之。蓋參隆科多之疏也。”隆科多是滿洲鑲黃旗的佟佳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之弟。康熙帝臨終時,他正擔任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掌握京師警衛武力。康熙帝駕崩後,他即宣布遺詔,讓身為四阿哥的雍正即位。雍正即位後,他被封為總理事務的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書,加太保,位極人臣。不過,由於隆科多曾參與雍正爭奪皇位的鬥爭,早為雍正所猜忌,加上“恃功不法,驕恣日盛”,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裏。因此,雍正很想剪除他,隻是“中外大臣,無一敢言其罪”。此時,“鄔先生固早窺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結果雍正借刀殺人,即把奏折發交六部大臣核議,經過查核,所彈劾的罪名事事屬實,“隆科多果獲罪,而文鏡寵遇日隆”,成為雍正的三大心腹之一(另兩人是李衛、鄂文泰)。不久,雍正獲悉鄔先生在田文鏡幕中,常常在田文鏡的請安折上批語“朕安,鄔先生安否”?鄔先生因此而聞名遐邇。

後來,鄔先生因某事與田文鏡發生齟齬,田文鏡“漸不用其言”,鄔先生“憤而辭去”。從此,田文鏡諸事多不盡如皇上心意,屢遭譴責,無可奈何之下,隻得再次求助於鄔先生。鄔先生大擺架子,不僅乘機要求每日饋銀50兩,才肯就聘,而且從此“不肯居撫署中,辰而入,酉而出。每至,見幾上有紅箋封元寶一鋌,則欣然命筆,一旦或偶闕,即翩然去”,不再起草任何奏折或文件。對此,素以“馭屬吏苛急,待士尤虐”的田文鏡,竟也一籌莫展,唯有一一滿足鄔先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