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說
有人說過,橋是靜的,卻是活著的曆史,更是世事變遷的物證之一。慢慢地走在安昌的古橋上,於慢慢的尋訪中,仿佛有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因為安昌的過去正在向你迎麵微笑。
1.項王馬回得烏騅
在安昌東南的馬回橋村北麵,有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梁橋,叫馬回橋,橋並不高大,即使在1978年改建後,也僅長10.4米,寬3.7米,淨空4.4米,但卻因與西楚霸王項羽相關聯而聞名遐邇。
相傳,秦朝末年,距橋西不遠處的西扆山中,有一匹高大的烏騅野馬,常下山啃食,並肆意踐踏莊稼,百姓不堪其苦,欲除之而苦於無計。
消息傳到州山項裏,有項羽者,長八尺餘,虎背熊腰,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正隨小叔父項梁避仇住此。聽說西扆山有烏騅野馬,欣喜若狂,意欲擒服作為坐騎。從此每晚必來山前石橋靜候,探野馬之動向(此橋俗稱霸王橋,又叫溪東橋,係石梁橋,長5米,寬2.4米,淨空2米)。
數日以後,項羽探得野馬行蹤,一般總在夜深人靜時下山,敏捷而機警,稍有聲息,即一溜煙奔回山上,無影無蹤。而下山必回旋石橋堍後河邊飲水,卻從來不跨橋,回山又必穿逾兩株鬆樟之間。
項羽相機而行,先在馬飲水橋堍旁豎起一個稻草人,野馬起初有些害怕,果真不敢前來飲水,但見天長日久並無異樣,即毫不危懼地照常前來飲水,而且還以馬身擦稻草人搔癢。見時機終於成熟,一日五更,項羽扮成稻草人,在橋堍旁照例站著。野馬依舊不慌不忙,飲水擦身。說時遲那時快,項羽飛身躍上馬背,抓住鬃毛,施展騎馬本領,任其狂奔躥跳,逃至西扆山兩棵鬆樟間,項羽依賴樹間阻擋,才製伏了野馬,成為坐騎。此後,項羽騎烏騅馬,久經沙場,創建霸業。因烏騅馬在石橋堍後河邊飲水而回,從不跨越,石橋由此得名“馬回橋”。
又傳,今安昌湖村有美人虞姬,項羽聞之,即帶馬隊前來求婚,卻迷失方向,錯走深山東(西扆山),經人指點,遂轉騎過橋,故稱此橋為“馬回橋”。
2.康王下旨建南渡
南宋建炎三年(1129),康王趙構為避金兵南下,渡錢塘江至越州,在今東昌泗路江向南擺渡時,狂風驟起,渡船險被掀翻,幸遇農船相救,渡到南岸。但金兵緊隨其後,康王又東奔避難。
次年,康王重返越州,駐蹕一年零八個月之久。期間,因對東昌泗路江擺渡的險情耿耿於懷,遂下旨建橋,名“南渡橋”。又因橋北居有趙室後裔,故俗稱“趙家橋”。
今橋修於清鹹豐間,係石梁橋,長10.5米,寬1.7米,淨空4.2米,上刻“南渡橋”、“鹹豐年間重修碑記”等,其中“清鹹豐年”、“募捐幾千文”等字跡依稀可辨。
3.鬥南橋堍送燒餅
燒餅橋在安昌龍口廟橫江南,曾是西小江入口處,橋旁原來僅有數家用茅舍開的豆腐店等小店,冷冷清清,不成氣候。
弘治二年(1489),鄭鬥南捐地為街,捐蕩為河,在安昌開市。
為聚集人氣,他采用多種招徠方法,其中一項即在遺風百漊通往安昌的要道處龍口廟橋堍頭,特設麵食攤,送給西來安昌趕集者“餺飥四枚”。餺飥,即古代的一種麵食。這一施餅舉措,引得附近農戶紛紛樂意繞道此橋,前來安昌趕集,市集漸興。“趕市走此橋,過橋吃燒餅”,一傳十,十傳百,“燒餅橋”竟家喻戶曉。嘉慶《山陰縣誌》曾對此作記載。
4.九婆捐款行善舉
早時,由安昌西市沿西橫湖至徐家畈村需要擺渡,相當不便。
一天,徐家畈某農婦即將臨產,丈夫為買紅糖、掛麵,特地從地裏割了一擔菜,黎明時分,挑往安昌販賣。但因過河時雨急浪高,渡船急劇晃動,擱在船舷上的一隻菜擔掉入河內。打撈時,人也不慎落入河中,雖經奮力掙紮,終因力竭,不幸身亡。噩耗傳來,農婦悲痛欲絕,兩天後去世,腹中胎兒也未保。三條人命,旦夕不存,震驚整個安昌,人們議論紛紛,強烈要求改渡建橋。少數劣紳趁機募集造橋資金,但錢一落入腰包,造橋之事卻隻字不提,杳無音訊。
當時,正在大和山南麓烏鳳庵內念佛的九位老婆婆聽聞此事,義憤填膺,斥責劣紳募集造橋資金騙錢之舉為“罪戾”。然後,決意共同捐款,托主持僧承辦建橋築亭。橋、亭建成,又立石碑,說明造橋的來龍去脈,並名“九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