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遊象鼻山日記(2 / 2)

於是繞著山溯江而行,在高高插入江中的石崖上又看到一個洞,洞口向北,名叫“南極洞”。洞內不太深。出了洞,一直繞到西北隅,就是象鼻岩,能看到水月洞了。這座山由於模樣像象而有過不同的名字。淩空飛跨的山崖自山頂插入江水,東西兩麵都高高地剜成石門,陽江從城南流來,穿過石門與漓江彙合。石門上邊中空明亮有如月亮,下邊又有內外瀠洄形成的水波,“水月”的名稱由此而來。而插入江中的石崖,下部跨在水中,上部與山相連,中部下垂,外側突起,有如卷起的象鼻,“象鼻”的名稱由此而來。水洞的南麵,在石崖的半山腰又有一個陸洞。那石崖也由山頂向東跨到江畔,中間剜成圓洞,長如走廊,直達水洞的上麵,坐在洞口向北,向下俯瞰水洞,東西交互相襯的景色,真是絕妙啊!宋代範石湖在洞壁上刻的銘文得以保存於世。洞壁上的刻字大小不一,一半已經消失脫裂,這些斷缺蝕壞的銘文刻石,與範石湖的銘文同樣珍貴,應該找一位工匠摹拓下來,不能就這麼消失了。此時有隻漁船停泊在洞口岩石間,就叫他載我繞出洞外,又穿入洞內,水陸景色盡收眼底。

向南劃行了一裏,渡到漓江東岸,又走二裏到達穿山的下麵,此山和西麵的鬥雞山相對。鬥雞山在劉仙岩的南側,崖頭山的北側,瀕臨漓江西岸。兩座山從東西兩麵夾住漓江,像爭鬥的公雞一樣,雞冠怒立,兩座山可合起來叫“鬥雞山”,但東麵的山,中空透亮如圓鏡一般,所以用“穿山”命名。山的西邊聳立著一座山峰,乍一看好像是一座山,到達山下,才發現豎起的石峰向下劈開,直達山峰的底部,若即若離,高高地對峙矗立著。此山以脆薄飛揚稱奇,所以本地人叫它“荷葉山”,很恰當。穿山的北麓,從嘉熙橋流來的拖劍之水直接衝刷著山崖的底部,順著山勢向南流,與漓江合流。我剛到江北,隔著溪流不能渡過。望見崖壁高懸,洞口或明或暗,紛錯雜列,即使渡水過去也無法上去。於是沿著溪流往南行,隔著江水向東眺望,由於已過穿山,所以它“透明如圓鏡”的特征看不見了,而山的側麵如山峰,尖尖的像豎起的手指。又乘小船渡到東岸,來到穿山南麓,由北向上攀登。在草叢中找到石階,登上一個岩洞,它高高地斜靠在半山腰,洞口朝南,可能就是穿岩了。然而洞內鍾乳石柱懸垂在當中,瓊玉般的石棱層層疊疊,頗有點曲曲折折的情致。由洞壁的左側深入進去,地勢逐漸窪陷並暗下來,水也積聚在裏麵。知道這並不是穿岩,就出來了。從洞右側再次攀登,隻見岩洞高大,十分寬闊,穿透山腹,有十多丈,高和寬也都達五六丈,上方好似拱橋,下邊如甬道一般,中間也沒有掛列下垂的鍾乳,因此一眼望去通明透亮。洞北邊的右側石壁上刻有“空明”二字。從洞外登上山崖向東轉,又有一洞,向北與穿岩並列,但後麵不通達,洞裏又分層層洞穴,如果把穿岩比作莊嚴的殿堂,那此洞就是幽深的內室。它東邊還有三個洞口,從下麵就可望見,到這裏變得峻嶺陡峭,沒有路了。穿岩的南麵,洞頂上又懸著一個洞,南麵與穿岩上下重疊,但後麵不透北方,洞內岩石羅列如重重帷帳,如果把穿岩比作平台,那此洞就是淩空的樓閣了。我在此眺望了很久,仍從原路向東下到彙水岩。往南快要到達山麓時,又看到一個洞,洞口也朝南,位於彙水岩的東麵。洞內還有岔洞,往西進去又窄又黑,並沒有特別的地方。這時天色漸晚,我於是向西渡到荷葉山下。向北走了二裏路,路過河舶所,溯漓江東岸,再往東北走了三裏,向北經過訾家洲,渡過浮橋回到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