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象鼻山位於廣西桂林市內陽江和漓江彙流處,因山岩懸空伸入江水,如同大象的鼻子伸入江中吸水而得名。西麓有登山盤道,山頂有普賢塔,山下有水月洞,即由象鼻與象身形成的圓洞,江水貫流,可過小艇。是桂林的著名風景點。
徐霞客於明崇禎十年(丁醜)四月至九月的粵西遊程中,在桂林有象鼻山之遊,本篇選自《粵西遊日記》的相關部分,時間為崇禎十年五月初九(1637年6月30日)。
“原文”
初九日餘少憩寓中。上午,南自大街一裏,過樵樓,市扇欲書《登秀詩》贈紺穀、靈室二僧,扇無佳者。乃從縣後街西入宗室廉泉園。廉泉豐儀修整,禮度謙厚,令童導遊內園甚遍。園在居右,後臨大塘,遠山近水,映帶頗盛,果樹峰石,雜植其中,而亭榭則雕鏤繢飾,板而無紋也。停憩久之。東南一裏,過五嶽觀。又一裏,出文昌門,乃東南門也,南溪山正對其前。轉若一指,直上南過石梁,梁下即陽江北分派。即東轉而行,半裏,過桂林會館,又半裏,抵石山南麓,則三教庵在焉。庵後為右軍崖,即方信孺結軒處。方詩刻庵後石崖上,猶完好可拓。其山亦為漓山,今人呼為象鼻山,與雉山之漓,或彼或此,未知袒當誰左。山東南隅亦有洞,南向,即在庵旁而置柵鎖,因土人藏蔞其中也。洞不甚寬廣,昔直透東北隅,今其後竅已疊石掩塞。循石崖東北,遂抵漓江。
乃盤山溯行,從石崖危嵌中又得一洞,北向,名南極洞。其中不甚深。出其中前,直盤至西北隅,是為象鼻岩,而水月洞現焉。蓋一山而皆以形象異名也。飛崖自山頂飛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成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於漓。上既空明如月,下複內外瀠波,“水月”之稱以此。而插江之涯,下跨於水,上屬於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勢,“象鼻”之稱又以此。水洞之南,崖半又辟陸洞。其崖亦自山頂東跨江畔,中剜圓竅,長若行廊,直透水洞之上,北踞竅口,下瞰水洞,東西交穿互映之景,真為勝絕。宋範石湖作銘勒竅壁以存。字大小不一,半已湮泐,此斷文蝕柬,真可與範銘同珍,當覓工拓之,不可失也。時有漁舟泊洞口崖石間,因令棹餘繞出洞外,複穿入洞中,兼盡水陸之觀。
乃南行一裏,渡漓江東岸,又二裏抵穿山下。其山西與鬥雞山相對。鬥雞在劉仙岩南,崖頭山北,漓江西岸瀕江之山也。東西夾漓,怒冠鼓距,兩山當合名“鬥雞”,特東山透明如圓鏡,故更以穿山名之。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初望之為一,抵其下,始見豎石下剖,直抵山之根,若岐若合,亭亭夾立。蓋山以脆薄飛揚見奇也,土人名為荷葉山,殊得之也。穿山北麓,嘉熙拖劍之水直漱崖根,循山而南,遂與漓合。餘始至其北,隔溪不得渡。望崖壁危懸,洞門或明或暗,紛紛錯列,即渡亦不得上。乃隨溪南行,隔水東眺,則穿岩已轉,不睹空明,而山側成峰,尖若豎指矣。又以小舟東渡,出穿山南麓,北麵而登。撥草尋磴,登一岩,高而倚山半,其門南向,疑即穿岩矣。而其內乳柱中懸,瓊楞層疊,殊有曲折之致。由其左深入,則漸窪而黑,水彙於中。知非穿岩,乃出。由其右複攀躋而上,則崇岩曠然,平透山腹,徑山十餘丈,高闊俱五六丈,上若卷橋,下如甬道,中無懸列之石,故一望通明。洞北崖右有鐫為“空明”者。由其外攀崖東轉,又開一洞,北向與穿岩並列,而後不中通,內分層竇,若以穿岩為皇堂,則此為奧室矣。其東尚有三洞門,下可望見,至此則峭削絕徑。穿岩之南,其上複懸一洞,南向與穿岩疊起,而後不北透,內列重幃,若以穿岩為平台,則此為架閣矣。憑眺久之,仍由舊路東下彙水岩。將南抵山麓,複見一洞,門亦南向,而列於彙水之東。其內亦有支竅,西入而隘黑無奇。時將薄暮,遂仍西渡荷葉山下。北二裏,過河舶所,溯漓江東岸,又東北行三裏,北過訾家洲,渡浮橋而返寓。
“今譯”
初九日。我在寓所裏休息了一會。上午,往南沿著大街走一裏,過了樵樓,想買扇子題上《登秀詩》送給紺穀、靈寶兩位僧人,可是沒見著好的扇子。然後從臨桂縣衙的後街西邊來到王族廉泉的花園。廉泉儀表堂堂,端莊華麗,待人謙遜,命書童給我領路遊覽整個內園。花園在居所的右麵,後臨大水塘,遠山近水相互襯托,看上去十分美麗,果樹和石峰,雜亂地培植在園中,亭台樓榭也都經過雕鏤裝飾,由整塊材料修建,看不出拚接的痕跡。休息了一陣。向東南走了一裏,過五嶽觀。又走了一裏,從文昌門出來,也就是東南城門,南溪山正和城門相對。轉過約有指把寬的地方,向南行去,過了石橋,橋下就是陽江在北麵分出的支流。立刻轉向東走半裏地,經過桂林會館,又走了半裏,到了石山的南麓,三教庵就在這裏。庵的後麵是右軍崖,是方信孺建書齋的地方。方信孺的詩就刻在庵後的石崖上,保存得很好,還可以摹拓。這座山也是漓山,現在的人叫它“象鼻山”,和雉山的漓山遙相呼應,一座在那一座在這,不知應該偏向哪一方。山的東南隅也有洞,朝南,就在庵的旁邊,設了柵欄加了鎖,因為當地人在洞內存放蔞蒿。洞內不太寬闊,從前是通向東北隅的,現在後洞已被砌上石頭堵了起來。順著山崖向東北方走,便到達漓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