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遊恒山日記(2 / 3)

“今譯”

離開北台七十裏,山穀漸漸開闊起來,這裏有一座山叫東底山。五台山的北邊盡頭,就是繁峙縣境了。

初九日。走出南山。伴我走出南山的大溪此時與我分道揚鑣,向西流去。我向北在平地上疾步而行,遠望平地外部的山巒,高度還不到五台山的十分之四,但山脈綿長,如矮牆一樣繚繞著,東邊和平邢連接,西邊和雁門連接,橫穿平地十五裏。向北走到山麓,渡過沙河,便是沙河堡。沙河堡傍靠山麓、俯瞰河流,用磚砌成的圍牆既高大又整齊。從沙河堡向西北方向走七十裏,走出小石口,便是大同府西邊的大路;一直往北行走六十裏,再出北路口,是大同府東邊的大路。我從沙河堡的後麵登山,往東北方向走了幾裏,到峽口,看見一股流水從北向南流去,最後注入沙河。我順著水流走入峽穀,道路隨著流水彎轉曲折,峽穀荒涼,空無人煙。又走數裏,到興義寨。再走數裏,到朱家坊。又走數裏,到葫蘆嘴。離開溝澗又登山,沿著山嘴向上攀行,地勢又變成了山塢。隨著溪流向北行進,便進入渾源縣境內。又向前走了數裏,到達土嶺,距離州城還有六十裏,西南距離沙河,共五十裏,於是我就停下來,在一戶姓同的百姓家留宿。

初十日。我順著從南延伸過來的溝澗向北走了三裏,發現有道溝澗自西邊過來與之會合,然後它們朝著東北方向延伸。我逆著西邊的那條溝澗向裏麵走,又發現有道溝澗從北邊延伸過來,於是從它的西邊登上山嶺,道路很陡峭。朝北直上了六七裏路,西轉後,又向北攀登五六裏,登越了兩重山峰,直接到達山峰的頂部,山峰名叫“箭筸嶺”。從沙河開始登山越澗,在山穀中盤旋向前,走過的全是土堆、荒山;不料到了這裏地勢突然升高,山嶺也變得高大起來,隻是嶺南的景物故態依舊。一翻到嶺北,俯瞰東西兩邊的連綿峰巒,崖壁崩塌,紅綠交相輝映,那盤旋映照空中的,全部是岩石,而岩石上全都長有樹木;岩石的顏色都一樣,但是自然形態與紋理又各得其妙;樹木的顏色不一,各種顏色互相交錯,如同彩色錦緞。岩石上長著高大且傾斜的樹木,如同覆蓋著美麗的圖畫愈發顯得奇妙;有的樹幹匍匐在岩石上,曲折環繞,由於山勢突兀顯得更加古雅。在這樣的景致中走了五十裏,一直下行到大土山底,溝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從南向北流去,於是我循著泉水走出龍峪口,龍峪口對麵有一村莊。村莊比較大,家家都種植梅樹、杏樹,成片的果林掩映著山麓。走出山穀,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群山環繞,從東向西延伸,這裏東距渾源州三十裏,西距應州七十裏。站在龍峪口朝外望,高低遠近,如同在東底山看沙河、峽口的群山。於是沿著山向東走,遠看龍峪口東邊,山勢更加高峻陡峭,詢問之後得知是龍山。龍山這個名字,舊書上寫著在山西省,殊不知和恒山並肩相靠;走到這裏時已經從西邊翻越了龍山內境,又從北麵觀覽了龍山的麵貌,在無意之中得以遊覽龍山,可算作遊五台山的意外收獲。由此往東行十裏,到龍山大雲寺,寺南有山。又向東走了十裏,有條大路通向西北,直達恒山腳下,於是轉從大路走,距離恒山之麓還有十裏。遙望恒山,兩座山峰橫貫對峙,路上車馬絡繹不絕,穿山而過,原來這條路是從大同府到倒馬關、紫荊關的大路。沿著大路來到恒山下,兩旁崖壁聳立,一條澗水從中流過,穿過如同縫隙的峽穀往裏走,狹窄得幾乎不能通過,山澗彎彎曲曲、崖壁高高低低,幽深雅致,就連伊闕兩山秀麗的風光,武夷山回環旋轉的九曲溪水,都不能相比。此時清澈的溪流還沒有上漲,可以溯著溪流從澗中行走。不知哪一年在兩邊的崖壁上都鑿了石坎,有四、五尺寬,近一丈深,上下排列著,想來是漲水時插木頭修棧道用的,至今已經廢棄很久了,隻剩下兩根木頭懸空架在高處,好似中流砥柱。轉了三個彎後,峽穀越來越窄了,崖壁也越來越高了。西邊崖壁的半腰,層疊的樓閣懸在高空,彎轉曲折的房屋斜靠著山崖,遠望好像海市蜃樓中重疊的亭台,這就是懸空寺。五台山北麵的壑穀中也有懸空寺,但和這裏的相比就不能夠算作完美了。抬頭望去令人神往,鼓足勇氣獨自攀登。進寺之後則樓閣高低錯落,圍著欄杆的小路彎轉曲折。崖壁異常高峻陡峭,稱得上天下奇觀,再加上有懸空寺點綴,原來的勝景更加完美無缺。傍靠岩壁建造樓閣,卻能不受岩石的限製,隻有懸空寺了。而且僧人居室位置次第適當,接待來客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都窗房明淨、臥榻溫暖,在這小小的範圍之內,顯得莊嚴肅穆而舒適幽雅。從懸空寺下來,又在峽穀中轉了三四道彎後,峽穀口豁然開闊,峰巒壑穀互相掩映,好似另一番天地。又走了一裏,山澗的東麵有三道懸掛著匾額的大門,高高地矗立在大山上,門下有數百級石階,這就是北嶽恒山廟的山門。離廟還有十裏,左右兩邊都是層層疊疊的土山,北嶽頂還遙不可及。在山門旁當地居民家中住下,為明天攀登北嶽頂峰做準備。